首頁 中國當代文學史新稿(第3版)

第三節 郭小川、賀敬之

字體:16+-

這期間最常為人提及的詩人無疑是郭小川、賀敬之。兩人的創作有一定的相似之處:都熱衷於創作政治抒情詩,也都寫過影響頗大的長篇政治抒情詩,同時,都主要是在青年讀者群中大受歡迎。

郭小川(1919—1976),河北豐寧人,原名郭恩大,1937年參加八路軍,1949年年初隨軍南下,後曾在中共中央中南局宣傳部、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國作家協會等部門工作,曾與陳笑雨、張鐵夫合作以“馬鐵丁”為名寫作《思想雜談》,產生過較大影響。“**”期間受到迫害,1976年10月18日從河南返京途中不幸因意外事故去世。郭小川是這期間少數有著比較鮮明創作風格的詩人。20世紀50年代中前期,他創作了一係列帶政治鼓動色彩的政治抒情詩,如《投入火熱的鬥爭》《向困難進軍》《致青年公民》等,這些作品**澎湃,頗具號召力;50年代後期到60年代,郭小川有意識地在詩歌創作的思想與藝術上進行一些探索,較具影響的有《一個和八個》《將軍三部曲》《白雪的讚歌》《深深的山穀》等,作者在這些作品中傾注了自己對現實、曆史、人生的某些思考,同時在藝術上也力求擺脫堆砌政治口號的缺點,而注重形象塑造和詩意描寫。不過,這種探索在當時卻受到了批判和遏製。60年代以後是郭小川的詩歌定型期,所謂“新辭賦體”便是在這時形成的,《甘蔗林——青紗帳》《廈門風姿》都是較有代表性的作品。

今天來看,郭小川留給文學史的首先是一個朝氣蓬勃的年輕戰鬥者形象,其次才是一個熱情洋溢的詩人。他也正是這樣看待自己的:“隻是我永遠永遠也不能忘記/我曾經而且今天還是一個戰士”(《山中》),這之後才是:“生命是珍貴的/為了讚頌戰鬥的人生/我寫下成冊的詩章”(《望星空》)。與同時期戰歌中無所不在的“擬人民”口吻相比,郭小川的大部分戰歌始終保持著一個年輕戰士——“我”的視角,這使詩人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政治一維視角的桎梏,獲得了某種真實的詩性。郭小川值得肯定之處,在於沒有被戰鬥豪情完全淹沒掉對普通人生的觀照,他的視閾裏,美好的生活同樣讓他喜不自禁:“在我目光所及的地方/處處都浮躍著新生的喜歡/……/從我麵前流過的每一點時光/都是這樣新鮮//……/我呀/……/隻是對/這樣的生活/發生了永世不渝的愛戀/……”(《閃耀吧,青春的火光》)生活者與戰鬥者合二為一的視角使郭小川的戰歌不致過於空泛,對他來說,熱愛生活也就是熱愛戰鬥,反之亦然。因而,郭小川的戰歌中的戰鬥者形象相對來說現實而可信:這不再是一個空洞的政治載體,而是一個活生生、充滿戰鬥熱情的普通青年;與此相應,郭小川的詩中雖有時也免不了一些枯燥空泛的政治口號,但大多時是與讀者促膝談心,談自己的切身體會,把讀者完全當成朋友;也正是由於這種普通人意識,郭小川戰歌中的戰鬥對象顯得較為平實可信,它雖然也常常會有“帝國主義”“資產階級”“修正主義”等這一時期常見的政治符號,但更多時候,是自己“莠草般的雜念”(《自己的心願》),是“不馴的長江”“混濁的黃河”“北京的黃沙”“大西北的黃土高原”(《投入火熱的鬥爭》),是“明天喲/一個緊要任務/又要放在我肩頭”(《望星空》)等,這樣一種對全麵政治化有意無意的拒斥,使郭小川較同時的其他詩人贏得了更多的年輕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