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長篇小說競寫潮
在20世紀80年代,中短篇小說相對繁榮,長篇小說的崛起則相對遲緩。而到了90年代,長篇小說幾乎成了最重要的文學形式。90年代初的文壇,一度相當沉寂。1993年,一批陝西作家相繼推出了幾部長篇新作,產生了較大影響,評論界稱之為“陝軍東征”,這一年也被稱為“長篇小說年”。據統計,1995年長篇小說共發表或出版700餘部,1996年突破800部,1997年則高達1000部。長篇小說成為90年代文壇的生力軍而備受關注。
90年代出現長篇小說競寫潮的原因是多方麵的。首先,80年代的文學積累已為90年代長篇小說的創作做好了準備。而一批中青年實力派作家,在中短篇小說創作取得一定成就後,往往會轉向長篇小說的創作;其次,90年代中國市場化進程開始加速發展。某種意義上,長篇小說的流行,與通俗音樂、室內劇和報刊隨筆的流行具有同一性,都是順應了時代和大眾的某種需求。90年代,讀者群的需求層次進一步分化,一些讀者熱衷於長篇小說中的奇情異事、社會政治熱點、娛樂刺激的描寫,也有部分讀者把閱讀長篇小說作為擴大眼界、認識生活和進行高層次審美活動的一種不可或缺的內容;最後,在世紀末的社會文化語境中,人們往往會產生一種反思百年曆史的心理渴求,文學也有一種世紀回眸的要求,長篇小說這種宏大的藝術形式恰好適宜於表現和反思深遠的曆史和廣闊的現實。
將90年代的長篇小說進行分類歸納是困難的。從題材上看,一是曆史題材長篇小說,如二月河的《雍正皇帝》、唐浩明的《曾國藩》《楊度》、劉斯奮的《白門柳》等。其中,在曆史資料和藝術真實兩種傾向之間,二月河偏重於後者,唐浩明則偏於前者。而劉斯奮的曆史小說創作又有所不同,《白門柳》描繪出了明末天崩地裂的變故中一群知識分子的嶙嶙傲骨,也較為傳神地傳達出了大難臨頭時的尊卑分野,全書洋溢著濃鬱的文化氣息,傳遞出一種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