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當代文學理論的經驗、困局與出路

一、秦兆陽發表《現實主義——廣闊的道路》一文的前前後後

字體:16+-

秦兆陽(1916—1994),湖北黃岡人。1936—1937年即在武漢的報刊上開始發表詩歌、散文作品。1938年投身革命工作。解放戰爭時期開始文學寫作,逐漸成為華北解放區小有名氣的青年作家。在此期間他學習了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等馬克思主義著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出版了短篇小說集《幸福》。秦兆陽最重要的經曆是他曾於1949—1952年、1956—1957年兩度擔任《人民文學》雜誌編輯(1956—1957年為副主編)。在擔任編輯的過程中,他以自己的獨特眼光發現了一些優秀的作品,這些作者有些日後成為著名作家,如白樺、峻青、瑪拉沁夫等,同時也發現了當時來稿中存在的許多公式化、概念化問題。他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不斷發表分析青年作者創作中所存在的公式化、概念化問題,總結創作的規律,後來這些文章以《論公式化、概念化》結集出版,為他後來撰寫《現實主義——廣闊的道路》一文作了感性的準備。他在新的條件下,閱讀和研究恩格斯的關於“典型環境的典型性格”的論述,則為他的現實主義創作的思考作了理論上的準備。

秦兆陽作為一個作家於1952年請創作假,深入到華北農村體驗生活,寫出了許多具有詩情畫意的作品,出版了短篇小說集《農村散記》。後來創作了現實主義的長篇小說《在田野上,前進》。這些創作經曆也為他後來撰寫《現實主義——廣闊的道路》提供了感性的實踐的基礎。

1956年5月,當時主管意識形態工作的中央宣傳部長陸定一代表黨中央作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重要報告。“6月上中旬,作協黨組兩次開會討論貫徹雙百方針,要求所屬刊物帶頭鳴放。作為作協機關刊物《人民文學》的負責人,秦兆陽在會上說:作協的刊物不宜草率應付,應該善於提出像樣的學術問題。但要找人帶頭寫這樣的文章很難。關於文學創作問題,我多年來積累了一些想法,想寫,卻不敢。黨組副書記劉白羽高興地說:寫嘛,寫出來大家看看。前來參加會的中宣部文藝處長林默涵也在會上說:重大政策出台了,作協不能沒有聲音、沒有反應,這是對主席的態度問題。會後,秦兆陽考慮,寫文章的事要慎重。他決定邀約《人民文學》的編委先談一談。在何其芳家裏,編委們就如何貫徹雙百方針——當前文學創作中遇見的普遍關注的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秦兆陽講了自己的看法,比如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存在的缺陷,我國長期存在的對文藝為政治服務的簡單理解和做法,文藝批評中脫離生活、不重視藝術規律的教條主義傾向,某些作品的公式化、概念化,這都對文學創作的發展,產生了消極影響。誰知大家想到一塊兒了。何其芳說:文藝為政治服務問題解決不好對貫徹雙百方針非常不利。嚴文井說:藝術規律問題,現實主義問題,很值得思考研究。編委會開過後,秦兆陽信心倍增,他不顧暑熱,在小羊宜賓3號那間每天麵臨西曬的鬥室裏冥思苦想,突擊寫成《現實主義——廣闊的道路》數萬字的論文草稿。他先給同事葛洛閱看。字斟句酌地推敲修改後,改題為《解除教條主義的束縛》,又給編輯部同人閱讀,征求意見。但文章的題目接受一位編輯意見仍恢複《現實主義——廣闊的道路》,副題為‘對於現實主義的再認識’,他覺得這樣更切合學術文章的題目。文章送呈周揚、劉白羽等同誌閱看,他們閱後還給作者,沒有發表讚成或反對的意見。7、8月間秦兆陽去北戴河海濱再次修改此文,9月,在《人民文學》發表。”[1]這些情況足以說明,秦兆陽的論文中的觀點是與當時作協領導溝通過的,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他們的同意,從某種程度上是他們共同的看法。周揚、劉白羽後來看了文章不表示意見是不負責的,因為他們作為領導,如果認為文章有錯誤,無論從公從私的角度,都應該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決不可讓“錯誤”意見“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