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藥眠先生在20世紀的50年代,曾撰文批判過胡適的唯心主義,也認為朱光潛先生的理論中有唯心主義的東西,可他對那種機械唯物主義實在也不能容忍。到了1957年2、3月,黃藥眠對一味照搬蘇聯的文論表示不滿,特別對那種把唯物主義說得那樣僵硬的做法表示不滿,對於那種動不動“抓唯心論”也很不以為然。這個時候他從馬克思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的觀點出發,轉向了“文學主體性”方麵的思考。
應該說,文學的主體性問題不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才提出來的問題.在50年代初中期朱光潛、黃藥眠、李澤厚等人都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來了。朱光潛先生提出的美是主客觀的統一的命題,李澤厚從“人化的自然”的觀點對美和藝術作出的分析中,都觸及了這個問題。黃藥眠先生對於文學的主體性問題則直接從文學創作的主體、文學對象的主體、文學鑒賞的主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關於文學創作的主體,黃藥眠對於那種一味強調文學的客體而不顧主體的創造的觀點表示了不滿,指出某些人“一看見人談論到‘主觀世界’,馬上就以為你是從主觀出發,從主觀出發就是唯心主義”,他在1957年2月明確指出:
作者之所以創作這樣的作品,而不創作那樣的作品,描寫這些現象,而不描寫那些現象,喜愛這些東西,而討厭那些東西,是受當時的時代,當時的階級關係的總的客觀形勢,和作者自己的階級的立場所製約的。但同時,作家的創作是要通過作家個人的具體的感受,通過他個人的全部的生活經驗和體驗,通過他個人的全部的智慧來創造的。因此,我們對於作品,除了從社會科學這方麵去研究以外,也還要從作者個人的主觀世界去探索,探索出其中的客觀規律。比方,在創作過程最常見的如表象,如聯想,如想象,如情感,如情感和想象的關係,等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