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當代文學理論的經驗、困局與出路

胡風的“主觀戰鬥精神”論[1]

字體:16+-

胡風(1902—1985),原名張光人,湖北省蘄春縣人。1920年考入武昌啟黃中學。1925年他是南京東南大學附屬中學的高中學生,開始閱讀“五四”革命文學作品,受革命思想的影響,並於同年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青年團。1925年暑期進入北京大學預科,一年後改進清華大學英文係。在北京因為革命熱情得不到滿足,南下回鄉參加革命活動。1929年秋,赴日本留學,考入東京慶應大學英文科。在東京學習期間,他受當時日本普羅文學運動和蘇聯文學的影響,參加了當地的馬克思主義學習組織和普羅文學運動。他曾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東京分盟的負責人之一。1933年春,他因在留學生中組織抗日文化團體,被日本當局逮捕,關押數月後,被驅除出境,返回上海。胡風在上海參加左翼文藝活動,曾任“左聯”宣傳部長、行政書記。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在上海出版了《七月》文學周刊,同時還編輯出版《七月詩叢》和《七月文叢》。1938年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立,他當選為常委。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七月》被迫停刊,他繼續編輯出版文學雜誌《希望》。在此期間他發表了大量理論作品,其中最重要的是出版了文藝論集《論現實主義的路》。1949年7月他當選為全國文聯委員和中國作協常委,同年還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1954年當選為全國第一屆人大代表。

胡風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位重要詩人和獨特的理論家。早在20世紀40年代,他的文學理論著作就引起了討論。50年代新中國成立之初,他的文學理論再次遭遇批評。胡風於1954年寫了《關於幾個理論性問題的說明材料》,對“五四”以來的新文學運動的曆史與現狀,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同時進行反批評。同年7月胡風向中共中央寫了《關於解放以來的文藝實踐情況的報告》(即“三十萬言書”),進一步為自己的思想進行辯護。對胡風文學思想的批評終於演變為“反胡風運動”。胡風被當成是“階級敵人”、“反革命”,終於被捕入獄,所謂的“胡風分子”也受到株連。學術討論演變為政治運動,幾乎是50年代許多運動的一種邏輯。直到1979年,胡風才獲釋。1980年中共中央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重新審理胡風一案,決定予以平反昭雪,恢複胡風在文藝界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