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造化鍾神秀——景觀美

(五)“真武道場”武當山

字體:16+-

我國鄂西的武當山(如圖5-6)風景奇幽,古時叫“太上山”、“太和山”,明代以後稱為“太嶽”。它北通秦嶺,南接巴山,綿亙起伏,縱橫4百多公裏,自古以來就是“天下名山”。明代徐霞客遊覽武當山後,讚美它是“氣吞秦華銀河近,勢壓岷峨玉壘高”。武當山自然名勝分72峰、36岩、24澗、11洞、3潭、9泉、10池、9井、10石、9台。72峰拔地參天,最為壯觀。天柱峰“一柱擎天”,直插雲天,而其他各峰略有傾斜,像是俯首朝拜天柱峰,形成了“72峰朝大頂”的絕景。

然而,武當山的出名更與其為道教名山相關。據《大嶽太和山誌》記載,早在1 300年前的唐代貞觀年間,武當山就開始興建五龍祠,宣揚道教。他們敬奉“玄天真武上帝”,稱為“武當派”。據說,武當山就是由“非真武不足以當之”而得名。唐之後,曆代皇帝紛紛加封武當,宋代皇帝敕封“真武之靈,藏著隱方之位”;元代皇帝封武當為“武當福地”;明永樂皇帝加封為“大嶽太和山”,意為五嶽之冠;明嘉靖皇帝封武當為“治世玄嶽”,把武當山當作治世仙山了。與此同時,武當道教建築逐漸增多,明代時,武當有淨樂宮、玉虛宮、遇真宮、紫霄宮、太和宮、複真觀、元和觀等33個規模宏大的建築群,還建了39座橋梁、12座亭台,用山石砌成了神道,使整個武當山成為一座“真武道場”。這些宏偉的宮、觀、樓、台與壯麗的自然風光和諧交融,使得武當山更有仙鄉風姿。其中又以紫霄宮、南岩與金殿最有代表性。

背倚展旗峰,麵對照壁峰的紫霄宮是武當山的主要宮殿,殿宇樓閣共計860間,規模宏偉,氣派非凡。展旗峰石色灰赤,山勢起伏,如一麵卷動的巨旗,因而得名。紫霄宮沿著山勢展開,樓閣飛簷,雕梁畫棟,大殿頂脊上排列著各種銅質、鐵質的龍、鳳、獅、麒麟等神獸仙禽,金碧輝煌。大殿前的碑亭內,有兩座巨大的石龜碑刻,碑上鐫刻明代永樂皇帝為保護武當山道教活動而親筆所寫“聖旨”。碑高10米,石龜長4米,寬2米,高3米,每塊重達百噸,是用完整的巨石雕刻而成。石龜形象生動,頭與腳表現出負重的力量感。大殿之內有一棵橫架著的幹杉樹,長10米,直徑30多厘米,傳說是500多年前興建紫霄宮時剩下的。人們在這一端輕輕叩擊,在那一端可聽到聲響;在這一端講話,把耳朵貼在那一端上就能聽清。因為這棵幹杉能傳聲通話,所以取名“紫霄聽杉”,成為武當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