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造化鍾神秀——景觀美

(四)“海天佛國”普陀山

字體:16+-

在我國東海海麵上,有一座“山當曲處皆藏寺,路欲窮時又遇僧”的“海天佛國”,那就是“萬頃風雲浮碧玉,孤插蒼溟小白華”的普陀山。普陀山是浙江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距舟山本島約2海裏。其南北長約6公裏,東西寬約3公裏,南北狹長,麵積約12多平方公裏,最高峰佛頂山,海拔約300米。普陀山與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華山為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供奉觀音菩薩,香火極旺。

普陀山有著悠久的曆史。據考證,4 000多年前島上就有人居住。春秋戰國時,越王勾踐將普陀山及附近島嶼定名為“甬東”。自秦朝起,就有方士來這裏煉丹。至唐代,佛教盛行,唐宣宗大中年間(公元847年—公元859年),天竺(印度)僧人首次來普陀山岩洞中誦經傳道,“普陀洛迦”之名由此而來,意為“美麗的小白花”。唐懿宗鹹通四年(公元863年),日本僧人慧鍔從五台山迎奉觀世音像一座,由明州(寧波)乘船回國,途經普陀山蓮花洋時,大風驟起,白浪滔天,船隻無法向前。慧鍔認為這是觀世音菩薩不願東去異鄉之故,就在普陀山潮音洞附近登岸。當地有個姓張的漁民知道後,立即把佛像請入家中,並與慧鍔一起把房子改為庵堂,取名為“不肯去觀音院”。從此,普陀山開始供奉觀音菩薩,名揚四海。南宋嘉定七年(公元1214年),寧宗禦賜普陀山寶陀寺“圓通寶殿”匾額,指定隻供觀音菩薩,自此普陀山成為觀音菩薩道場,香火興旺。明清之交,荷蘭殖民者一度侵占普陀山,致使勝跡頹敗。清代重建了三寺、八十八庵、一百二十八茅篷(即小型寺廟),遂成“海天佛國”。舊傳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是觀世音的誕辰,六月十九是觀世音的得道日,九月十九是觀世音的涅槃日,每到這些日子,各地的善男信女,包括東南亞的佛教徒,渡海來普陀山進香的人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