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元代文獻探研

第二節 貢師泰與《玩齋集》

字體:16+-

貢奎次子貢師泰,無疑是宣城貢氏最值得重視的家族成員。他是家族中在元朝職任最高、影響最大、遺存著作也最多的著名學者。他幼承家學,又師從吳澄,入讀國子學,受到諸多元代中晚期大家的影響,很早即以文學知名。師泰有傑出的政治才能,所至政績卓著,但是由於元朝統治者對南士的排斥以及元末戰亂,他仕途坎坷,難以發揮才智。師泰一生詩文創作繁富,生前即編有多部文集,雖元末明初多有散佚,仍在元朝曆史和文學史上具有較高的地位與影響。

一、生平與學術

貢師泰(1298~1362),字泰甫,號友迂、玩齋、戾契、喌喌等。他幼承庭訓,穎悟過人,三歲能誦詩,祖父曾歎為“吾家書廚”。[1]仁宗延祐二年(1315),貢奎提舉江西儒學,年未弱冠的師泰從行。時元代大儒吳澄適辭國子司業歸居鄉裏,師泰受業其門,深得器重,曾中江西堂試第一。黃宗羲、全祖望《宋元學案》,也因此將師泰收入《草廬學案》,列為吳澄門人。延祐五年,貢奎入朝為翰林待製,師泰從至京師,英宗至治二年(1322),又以大臣薦進入國子學。是時,柳貫、虞集、揭傒斯、歐陽玄等相繼為學官,師泰以“縉紳佳子弟岀入諸老先生間”,[2]“講明論議,涵濡漸漬,所得者深,所蓄者大”。[3]此時,師泰已展露了出眾的文學才華,以“能詩文”而“有時名”,[4]嚐作《儺神賦》,袁桷“大加賞歎,謂他日必秉文衡”。[5]

據朱鐩《玩齋先生年譜》和《玩齋先生紀年錄》,泰定元年(1324),貢師泰曾中江浙行省鄉試。不過,劉中《戶部尚書貢公曆官事略》、揭汯《有元故禮部尚書秘書卿貢公神道碑銘》皆無記載;而且該年為會試之年,不當舉行鄉試,亦不見貢氏有參加會試的記錄。直至泰定四年,師泰方在國子學以“積分及期,丁卯科李藻釋褐榜登科,授從仕郎、泰和州判官”,以而立之年步入仕途。[6]釋褐後,師泰並未離京赴任,兩年後,又因父貢奎去世而丁艱。至順三年(1332)服除,改徽州路歙縣丞,仍未赴,江浙行省辟為掾史。然而,就職不過兩年,順帝元統二年(1334),在代表守舊蒙古貴族勢力的權相伯顏主持下,中書省移文江浙、江西、湖廣三行省,不得征辟本省士為掾屬,已任者則要在三省之間對調,其他行省亦不得任用江南三省士人。對於這項旨在限製南士仕宦的不平等政策,貢師泰做出強烈反應。他上書丞相,指出“人材之生,無問南北,用材之道,何分遠邇”,舉唐、宋南方名臣陸贄、張九齡、範仲淹、歐陽修、周敦頤、朱熹等為例,特別是本朝世祖在中書省和禦史台都曾任用南士,證明這一政策的荒謬,“不惟遠棄曆代之嘉猷,實乃近變世祖之良法”。[7]同時,他又毅然不從遷調,辭官不仕。至元三年(1337),貢師泰除翰林應奉文字、同知製誥、兼國史院編修官,首次入朝任職。但時隔不久,從兄師道亦入官翰林,師泰為避嫌辭任。遷奎章台典簽,又以避父貢奎名諱辭官。遂南還宣城南湖,優遊田裏近七年,葺愛日亭,奉侍老母;置學田,養子弟之來學者;立義莊,贍宗族之無依者。至元末,又為母張氏服喪。由於兩任不赴、二度服喪、三次辭官,所以在入仕第一階段的十六年中,師泰雖曾五次受到任命,實際任職卻不足三年,仕途極不順暢,卻也由此顯示了貢氏重名節、有持守、不貪戀官職的高潔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