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元代文獻探研

第一節 貢奎與《雲林集》

字體:16+-

在元代宣城貢氏家族中,貢奎頗值得關注。他自幼被寄予家族振興的希望,也能不負厚望,成為入仕中央朝廷並有詩集傳世的首位家族成員。大德、天曆間,貢奎曆任池州齊山書院山長、太常奉禮郎、翰林應奉、江西儒學提舉、翰林待製、集賢直學士,以文學侍從元朝。貢奎生平著述繁富,有詩文集七部、120卷,雖其著作大部分已經散佚,傳世的僅有《雲林詩集》6卷,然而在元朝史和文學史上,仍有其地位和影響。

一、生平與著述

貢奎(1269~1329),字仲章,號雲林,士浚第三子。天資聰穎,容儀端重,勤奮好學,十歲能作詩文,其父嚐曰:“三郎和易端厚,穎悟若過人者。吾世有蘊德,發必在是兒也。”對其寄予厚望。弱冠,即“於經子史傳無所不治,於其章義辭句,類數名製,委曲纖妙,無不究詣。於文章辨議,閎放俊傀,不狃卑近,必以古為歸,故出而名振江之南”。[1]元成宗大德中,貢奎應江浙行省聘請,出任池州路齊山書院山長。[2]任滿,北上京師,赴吏部應選。當時元朝正商議舉行郊祀禮,執政大臣認為貢奎年富學強,識鑒清遠,論議詳明,“置之禮屬,必能備討論,有所裨益”,[3]遂於大德六年(1302)授太常奉禮郎,兼檢討。貢奎上書討論曆代禮製沿革:“先王之製禮,雖節文有經,而本誠貴質。惟不蔽於禮之文,而得禮之意,則可以對越而無慊,不然,煩為之節,無益也。”其建議多被朝廷采納。[4]大德九年,貢奎遷翰林國史院編修官。武宗至大元年(1308),轉應奉翰林文字、同知製誥兼國史院編修官,預修《成宗實錄》。任期將滿,因父親去世,歸家丁憂。

仁宗延祐元年(1314),元朝肇開科舉,貢奎亦服闋,出任江西等處儒學提舉,次年就職。他在公署屏風上大字題寫“讀書之中,日有其益;飲水之外,他無所求”,並以身作則,每日端坐堂上,貌謹色和,“講明道德性理之學”。[5]貢奎非常重視教化的社會功能。一次,學校報事遲誤,吏逮係數人,奎說:“吾以天子命提舉儒學,教吾職也,刑奚以為!”立命釋放。[6]在職期間,他還負責監造江西行省試院,規製雄偉,江浙行省效仿之。又曾以羨餘貲財,刊刻經史子集萬餘卷,嘉惠後學。貢奎的學行,贏得廣大生員的敬服,也由此從學眾多,各有進益。延祐五年,貢奎再度入朝,遷翰林待製,預修《仁宗實錄》。[7]次子貢師泰亦從遊京師,後以薦入國子學。六年夏五月,中書省選派貢奎赴直沽祭祀海神,祭禮畢,謝絕漕府按常例饋贈的禮品而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