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也許可以算是影響了一代人的人。“男讀王小波,女讀周國平。”這曾是以前的大學校園裏比較流行的一句話。特別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讀大學的人們,他們會對那個充滿理想和啟蒙色彩的年代記憶猶新,而“周國平”是那個時代獨有的人文環境中的一個重要符號。
周國平對讀者的影響來自兩個方麵,一是他對尼采著作的研究與翻譯。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尼采曾是當時年輕人最喜歡的哲學家之一。那時候形成一股比較強烈的“尼采熱”,讀尼采不僅僅是人們內在的需要,還是一種時尚。在這個時候,周國平寫的《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等書對改變讀者的精神結構曾產生了巨大的作用。不過,使周國平的影響更為深遠的,是他的深入生活的哲理散文。
哲學的寫作可以分為多種,其中一種寫作是學院式的,喜歡資料的收集和堆砌。這裏不需要感性語言和形象思維,不需要與當下的結合,而更在意哲學的曆史性,文章的抽象程度越高、術語的密度越大,這個人的思想就越堅實和豐富。還有一種寫作,這種寫作文風活潑,並融入了鮮活的生活場景,它常化艱深為平易,如細雨滋潤萬物一樣,發生得悄然而廣泛。
也許周國平應該屬於後一種寫作者。這種說法也許不盡準確。在周國平的家裏,記者提到周國平的寫作特色:你的寫作是不是和純學院不同,更側重於把哲學生活化或者應用化?周國平給了一個棱角分明的回答:“其實我並不是刻意去應用。在某種程度上,我覺得我思考的更是哲學本身的問題,我並不認為用學術的方法就是在思考哲學問題。這種做法反而可能離開了哲學問題。我不反對哲學學術,因為哲學也是一個知識積累和整理的過程,哲學作為一門學科來說,也需要知識的搜集和整理,但是哲學如果僅僅是以學術的方式出現,我覺得這就是離開哲學的根本了。當時尼采也非常反對哲學的學術化,因為他看到了當時德國大學裏,哲學已經成為一門考據學了,你可以說那是學術,但不是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