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影像中的生死課

假如·假如·假如

字體:16+-

最後一個電影片段,是薇薇安去世後的情景。但呈現在學生們眼前的,不是安寧,而是一片“戰鬥”景象:早上前來查房的傑森醫生,發現薇薇安“極度無反應”,脈搏和呼吸都已經停止。這位年輕的醫生似乎“忘記”了薇薇安“放棄搶救”的決定,立即撥打電話,通知搶救團隊“707病房藍燈警戒”,隨後跳到**,對薇薇安進行人工呼吸和心髒複蘇……

護士蘇西衝進來想推開傑森,她喊著“她是放棄搶救的患者”,傑森也喊著“她是研究對象”,直到蘇西把他從病**推下來。搶救小組來了,不由分說開始對薇薇安進行心髒電擊,傑森不得已告訴他們是自己搞錯了。

終於一切停止了,蘇西為薇薇安蓋上被單,撤除儀器,傑森想幫忙,被生氣的蘇西阻止。在俯角鏡頭下,白色的病**,蘇西輕輕地將薇薇安的頭放正,又去拉上窗簾,為她進行最後的整理……

要不要讓學生看到醫療團隊對臨終者的搶救?這樣的鏡頭是否會太刺激?再三權衡之後,我決定播放這個片段——它非常直觀地表現了一個不應回避的問題:今天,我們將如何死亡。

放完電影片段,我提出了三個“假如”,請學生回答完一個再回答下一個:

假如是你處在薇薇安的境地,你會怎麽選擇?

假如是你的父母,你會怎麽選擇?

假如你的父母自己選擇,他們會做怎樣的決定?

第一個“假如”,大多數學生選擇了“放棄搶救”,也有學生選擇搶救,理由是“被搶救雖然很折騰,但有一線希望回到親人身邊”,“在我感到有許多有價值的事沒有做的時候我選擇搶救”,“先搶救一次,獲得一個死後活過來的體驗”。

第二個“假如”,讓學生們糾結了,那些選擇放棄搶救自己的同學,卻覺得無法放棄搶救父母,即使搶救已經沒有意義。他們說:“如果是自己的父母,說出不搶救會非常難”,“如果是父母,選擇不搶救會有不孝的輿論壓力”。也有同學表示,“我會放棄,讓父母有尊嚴地死去”,“我會充分尊重他們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