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影像中的生死課

醫學·醫院·醫生

字體:16+-

回到電影。在《心靈病房》中,薇薇安即將走向死亡。但是在死亡之前,她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這段人生之路的舞台,不再是她熱愛的講台,而是被稱為“白色巨塔”的現代化醫院。

我將電影中幾個給我很深印象的片段剪輯出來,合並在一起,命名為“現代醫院係統和病人”,這是理解薇薇安故事的重要背景。

在這些片段中,我們可以看到醫生如何告知病人患了絕症,要病人接受實驗期藥物進行化療;看到醫生頭也不抬地訊問病人;看到病人在冷冰冰的機器中做出不同的姿勢以完成檢查;看到年輕的男醫生把病人撂在婦科檢查**出去找人;看到專家帶著一群菜鳥醫生,圍著病床當著病人的麵討論病情……導演通過影片的色調和構圖,強烈地暗示出現代醫療係統中醫生與病人的關係、病人與醫療設備的關係。

我請學生們談談看完這些片段後的感受,學生們說:感到在醫院中,病人沒有隱私,不被尊重;病人好像道具或實驗用的小白鼠,而醫生似乎更看重自身的利益,比如通過實驗發表論文,而不是真正關心病人的福祉;醫療技術更先進了,但醫生與病人的關係更遠了。

其實,這並非僅僅是醫生的個人素質問題,而是整個醫療係統的問題。北京大學醫學部研究醫學人文的王一方教授,曾對此進行過論述。他在《中國人的病與藥》一書中描述了從經驗醫學到實驗醫學的變化。例如,過去西醫通過視、觸、叩、聽,中醫通過望、聞、問、切來進行診斷,診斷過程是人與人的直接接觸,診斷質量係於大夫一身;而現代實驗醫學則靠聲、光、電、磁以及信息技術,大大延長了個體感官的精度與深度,分工更加精細,指標體係更加龐大,從傳統的“人的診斷學”演變成了現代的“機器診斷學”,診斷從依賴“一個人”變為了依賴“一群人”。在這樣的變化過程中,“不僅帶來信息、知識、技術的分割,也帶來非知識因素如診療程序中情感認知、人文關懷的斷裂”[6]。不知不覺中,“醫學視野中的疾病、軀體完全被對象化、客體化,人的主體性、情感、意誌被拋棄,醫生的冷漠、技術性失語都成為合理。醫學不再是人與人的故事,而是人與機器、人與金錢的故事”[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