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影像中的生死課

你會做出怎樣的決定?

字體:16+-

我事先就想好了,為了能將學生更好地“帶入”影片,引發真實的感受和更多的思考,我會在電影播放中,讓學生也像電影中的孩子一樣,做出自己的選擇。我也很好奇,中國的大學生的選擇,會不會和電影中的日本孩子的選擇不同呢?

我剪輯好了《小豬教室》的片段,在播放到離畢業還有149天,小P的命運第一次被拿到班級討論時,我按下了STOP鍵,發給每個學生一張紙條,請他們寫下“如果你是這個班的學生,你會做出怎樣的決定?”並讓他們注明自己的性別,以及是否有養寵物的經曆。我想看看性別和有無養寵物的經曆是否會影響到選擇。

由於“樣本”太小,且北師大女生的比例超高,所以我無從辨別“性別”與“養寵物經曆”是否對學生的選擇有影響,不過,中國大學生的選擇和日本小學生相比,真是有所不同。在電影中,26個日本小學生一半選擇讓小P活下去,一半選擇讓它死去。但在我的課堂上,兩輪80個學生,65人選擇讓它活下去,14人選擇讓它死去,1個人說“無所謂”。

為什麽會有這個差別?這是大學生與小學生的差別,還是中國人與日本人的差別?限於課程時間有限,我們在課堂上並未對此深究,卻有同學從教育模式和文化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同學認為,《小豬教室》體現了日本的教育模式——即使美好的事物也要死亡,要勇敢麵對。也有同學認為,這部電影反映出了日本文化和日本人“得不到的東西就要毀滅”的價值觀,並在課後將自己的觀點寫成了文章。

能將思考延續到課後,正是我所期待的。學生從教育模式和文化差異提出自己的觀點,拓寬了思維的角度。從提出觀點,到學會論證自己的觀點,到與不同的觀點碰撞,在我看來就如同開辟了一個新的學習窗口,學習過程真正發生了。所以,每當學生在課後自發地寫文章時,我都會興高采烈地把它們編輯起來,有時也會寫上一點我的想法,再把它們發給所有學生。生死學的學習,就這樣洞穿了教室的牆壁,而進入了更廣闊的空間,進入了思想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