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影像中的生死課

生命的波動影響

字體:16+-

亞隆在《直視驕陽》中,以《生之欲》中渡邊的故事為個案,來說明“波動影響”是如何戰勝死亡恐懼的。“波動影響”是指人們在生前創造一些可以傳遞給他人,並豐富他人人生的事物,它們就像池塘中的漣漪一樣一圈一圈地擴散開去,直到再也看不見。

渡邊死前,創造了一件看得見的事物:兒童公園。在這個過程中,他也留下了一些看不見但存在的東西。所以,在他去世後,周圍的很多人,包括原來的同事們都受到觸動,表示要“繼承渡邊的精神”,“做個沒私心的公仆”。

這,就是渡邊的“波動影響”。

但電影給了我們一個意想不到的結尾:渡邊死了,新課長上任了,辦公室的一切似乎都回到原來的軌道上,公務員們依舊推諉,想有所作為的人在無聲的壓力下,放棄了努力,重新埋頭在公文堆中……

難道,渡邊的“波動影響”這麽快就消失了?這豈不是非常悲哀嗎?

我要說,我非常喜歡這個不陽光、不正能量的結尾,因為它逼迫我們在看完電影後繼續思考:在大環境沒有改變的情況下,個人的努力是否有意義?人是否還擁有選擇?

麵對死氣沉沉、充滿官僚主義的大環境,小田切做出了她的選擇:不做紙鯉魚,離開政府機關去幹自己喜歡的事。渡邊做出了選擇,走出辦公室,帶領婦女們去見副市長,爭取項目上馬,不懼病痛和黑社會威脅,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他們讓我們看到,任何時候,人都可以為自己做出選擇,而不是做環境的犧牲品。渡邊死後貌似一切又回到原狀,但誰知道什麽時候,他曾經的作為又會激活人們改變的願望呢?

在時間來得及的情況下,我會和學生們分享斯蒂芬·柯維的“關注圈”和“影響圈”理論,這是多年前我讀完他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後,最為受益的一個觀點,我希望自己能做一個積極主動的人,把能量放到影響圈中,讓這個世界因自己的存在而變得好一點點。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自己去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