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電影不很景氣,當然有著諸多原因。傳媒渠道與手段的多樣、生活節奏的改變、文化心態的浮躁、審美取向的迷失、運營機製的滯澀、資金投入的不足,等等。但是,真正的原因則是,不能使觀眾在影片觀賞的同時(或之後),能有“現在”的人文層麵的升華與曆史大勢的省思。換句話說,真正時代精神的缺失與背離、社會生活真實反映的疲軟或虛假,是根本病症。
以1998年以來的國產影片為例。它們大體可分以下幾大類——
其一,日常生活片。
如《不見不散》、《美麗新世界》、《快樂老家》、《浪漫街頭》、《非常夏日》、《假日情人酒店》、《沒完沒了》以及《沒事偷著樂》等。應該說,這些影片還是具有較好的觀賞性的。曲折的故事、亮麗的人物、新鮮的場景、活潑的表演、輕鬆的格調……均能引起觀賞興趣。這也是它們都獲得了較好票房的原因。這類影片,大都展示著一種“模型”。由一對青春男女擔綱,演繹著某種不關社會痛癢的溫暖明媚的“軟故事”、“輕喜劇”。看,還是好看的。但看過之後、走出影院,便難免生出一種大夢乍醒時的蒙矓、迷茫了:現實生活與影片何其迥然有異!縱如《沒事偷著樂》這樣本來極具現實反諷,乃至黑色幽默的題材(原作小說),卻也不知什麽原因,被閹割了原來的本性,成了以小人物自我麻痹為主的生活調笑品。總之,這類影片社會內涵的過於空洞、時代氛圍的幾近缺失,是它們隻能作為“過眼煙雲”的根本原因。
其二,道德宣教片。
如《一個都不能少》、《不能沒有你》、《遙望查裏拉》、《良心》、《緊急迫降》、《背起爸爸上學》、《非常愛情》、《說出你的秘密》,等等。在這些影片中,明顯有著某種社會宣教,傳達著某種思想觀念,宣揚著某種道德情操。所有這些,並不錯——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不能沒有奠基的人文精神,不能沒有基本的行為準則。五千年中華文明的精華,是無論如何不能遺棄,而該弘揚的。但是,如果沒有極具時代性的現實思考與曆史感的社會針灸,隻泛泛地作一番空洞教諭、造作煽情,縱然可以使觀眾在特定的觀看環境中能有所感動,待走出影院、直麵現實時,又能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