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視中外電影史上各階段的高峰與低穀,不僅能體味出藝術表述方麵“時運推移,質文代變”的法則,更能覺悟到人文體現方麵“明暗晴晦,際會風雲”的規律。
凡當時獲得成功並有經典價值的優秀影片,必定都與時代生活有深層次的、本質的關聯。或具曆史感地反映時代的風雲,或直切地觸擊社會的病痛,或表現大眾迫切關注的人間現實,或啟發即時生活中人性的畸形變異……也隻有這樣,它們才絕非“過眼煙雲”,而成藝術的“曆史”。
以我國近50年來電影創作為例:
新中國成立初期,民族精神昂揚,政治熱情高漲,全國上下,萬眾一心,充滿了改天換地的英雄主義精神、飽含著對社會未來的無限憧憬。此時的電影創作,由於努力創造了人民大眾的輝煌形象,展示了他們作為曆史主人公的偉大性格,表現了他們勇於反抗、追求理想的崇高精神,於是,《白毛女》、《新兒女英雄傳》、《智取華山》、《渡江偵察記》、《董存瑞》、《上甘嶺》,以及《柳堡的故事》、《天仙配》等一大批作品,便深受廣大觀眾喜愛。在觀看過程中,大家感受著時代的洗禮,融匯在同呼吸、共命運的精神愉悅之中。
也許,現在的我們會覺得上述影片在藝術方麵還不十分成熟,乃至不無明顯說教的成分,但毋庸置疑的是——由於這些影片準確反映了時代風雲、體現了民眾心聲、真實反映著曆史潮流,它們便當然獲得了成功。
20世紀80年代初期,如《天雲山傳奇》、《牧馬人》、《芙蓉鎮》,如《黑炮事件》、《人到中年》,等等,一片既出,社會震動,觀者如堵。為什麽?隻因為它們或含著對“**”的反思(盡管遠不徹底),或表現了時代的病症,或傳達了民眾的心曲,或表述了社會的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