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影視劇本創作教程(第4版)

第一節 現實主義的理論及相關的兩種偏頗

字體:16+-

現實主義理論奠基於古希臘時期的“摹仿說”。亞裏士多德在其經典著作《詩學》中,首先闡述了文藝與生活的關係,他發揚了古希臘傳統的“摹仿說”,認為現實世界是藝術的藍本,文藝是對現實世界的摹仿。但摹仿並不是消極的抄襲,而是通過觀察和認識,來反映現實世界中具有普遍意義的事物。在《詩學》第九章中,他寫道:

真正的差別在於曆史家描述已經發生的事,而詩人卻描述可能發生的事,因此,詩比曆史是更哲學的、更嚴肅的:因為詩所說的多半帶有普遍性,而曆史所說的則是個別的事。所謂普遍性,是指某一類型的人,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在某種場合會說些什麽話,做些什麽事——詩的目的就在於此,盡管它在所寫的人物身上按上姓名。

就是說,“曆史”所寫的隻是個別的、已然的事,事的前後承續之間不一定有必然性,“詩”所寫的雖然也是帶有姓名的個別人物,但他們的言行卻絕不是個別的,而是帶有普遍性,合乎可然律或必然律。在這裏,亞裏士多德已經點出了現實主義的基本要義:“詩”(文藝)不能隻是摹仿偶然性的現象,而要揭示現象的本質和規律,要在個別人物事跡中見出必然性與普遍性。這便是現實主義關於“典型化”的最精微、也是最早的釋義了。

亞裏士多德關於文藝與現實關係的理論,兩千年來,一直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一代又一代現實主義作家與理論家均忠實地秉承並發揚著這種方法、理論。如莎士比亞的觀點:“自有戲劇以來,它的目的始終是反映人生,顯示善惡的本來麵目,給它的時代看一看它自己演變發展的模型。”[1]

巴爾紮克更是身體力行,將現實主義文學推向又一高峰。在論及文學家的社會職責時,他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