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含蓄;放,開放。前者,如水庫的蓄水,將與敘述中心有關的情節內容特意“散淡”、“含蓄”地用較慢的節奏一一展示出來,使觀眾在不自覺間漸入勝境;後者,則如水庫的開閘,將隱含在前文中的故事主旨、既定情感或人物性格一下子爆發出來,給觀眾以強烈的藝術震撼!
例如在法國作家梅裏美的著名篇章《馬鐵奧·法爾哥尼》中,先極寫環境的荒涼偏僻,為故事的展開呈示出一個真實可信的背景;再濃墨重彩地渲染瑪特渥的個人氣質與出眾才能,為後文震撼人心的爆發性情節做了預先的鋪墊;接著寫主人公的兒子所作出的與父親的處世哲學截然相反的行徑……就這樣,情節一層層、一步步積蓄下來。於是,當**突起:父親讓兒子自掘墳坑,並不管兒子如何懺悔、哀求,而親手射殺了自己鍾愛的唯一的兒子的冷酷而莊嚴的場麵出現時,觀眾又不覺得怪異反常、不合情理。小說篇章中,像歐·亨利的《麥琪的禮物》、《最後一片葉子》等,都是“蓄放”十分突出的優秀之作。
散文中,如魏巍的《依依惜別的深情》,很少有人讀到最後幾段文字時,會不激動地落淚的!但是,你若不看前文,單讀這幾段描述誌願軍戰士與朝鮮人民離別場麵的抒情文字,卻往往看不出它們有什麽神奇奧妙,甚至可能會無動於衷。而當你重新閱讀前麵內容,再看到這幾段時,就又會情不自禁地熱血沸騰起來!什麽原因?——就在於前麵“蓄”得深沉(於一舉一動、一言一語中,已經讓讀者體會到誌願軍戰士與朝鮮人民雙方純真深摯的友情,在“漫不經心”中積聚起了潛在的情感),才造成後麵“放”得激**:使讀者內心的情感突然因這幾段文字找到了突破口。可見,這篇文章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蓄放處理得得當。試想:如果不講求蓄放的結合,一味地“放”,文章勢必浮誇、色厲內荏;或者隻是“蓄”,情節也必定沉悶、平緩,難有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