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協定》簽訂後的11月12日,陸海軍聯合委員會要求聯合計劃委員會準備一份新的戰略計劃,即在應對一個或兩個法西斯國家違反“門羅主義”的同時,采取措施應對日本控製菲律賓的企圖,並且前提是設想德國、意大利和日本結成同盟,任一或兩個法西斯國家的行動將得到其他盟國的支持,而民主國家將保持中立,隻要後者在西半球的利益不受損害。[68]
1939年4月21日,聯合計劃委員會提交的戰略報告主要對國際形勢進行了分析,評估了戰爭的可能性,討論了不同情形下美國同德意日作戰問題。核心思想就是在兩洋作戰的情況下,美國在太平洋采取守勢,重點放在防衛西半球上(巴拿馬和加勒比地區),美國艦隊的主要任務是控製進入西半球的大西洋通道。[69]這是聯合計劃委員會第一次針對真實可能的敵人設想全球戰爭的情形,盡管同樣存在不夠真實的政治場景,比如英法等歐洲民主國家保持中立。
但是,5月2日陸軍戰爭計劃局局長喬治·斯特朗(George V.Strong)向助理參謀長喬治·馬歇爾指出,陸軍和海軍在西太平洋問題上的分歧仍然很大,對上述報告難以達成一致意見,萬一戰爭真的發生,應從總統那裏尋求國家政策方麵的具體指示;另外,聯合委員會下達給戰爭計劃人員的任何指示,都應依據總統對國家政策的明確解釋,這些政策包括:西半球防禦,守衛菲律賓,美國在遠東的地位,美國對英國、法國和其他民主國家承擔的現實或潛在義務,以及美國有可能指望從民主國家得到哪些支持與合作。[70]
然而,羅斯福總統並沒有給予軍方及時的政策指導。於是,聯合委員會責令聯合計劃委員會準備一套新的戰爭計劃,力求包括對軸心國的聯合進攻所能作出的所有戰略反應。5月11日,新的戰爭計劃方針被製訂出來,命名為“彩虹”係列計劃(Rainbow Plans),原有的“橙色”計劃則被融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