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英美軍事戰略同盟關係的形成與發展:1919—1945

第二節 雙方的戰略爭論

字體:16+-

一、美方借轉向太平洋施壓英方

如前文所述,丘吉爾6月的第二次華盛頓之行,使1942年實行“痛擊”作戰行動不再可能。依馬歇爾看來,1943年的“圍殲”作戰計劃也危在旦夕。這使馬歇爾等美國軍方人士大為光火,提出要將軍事力量轉移至太平洋戰場,但這遭到了羅斯福總統的明確反對。盡管如此,馬歇爾等人對7月與英方達成的“C.C.S.94”文件仍有著自己的解釋。在美方看來,既然雙方同意了“C.C.S.94”,那麽就表明英方同意修改“W.W.1”關於“德國第一”的戰略選擇,這意味著戰略重點應該轉向太平洋。因為“C.C.S.94”明確提道:

可以這樣理解,對該行動作出承諾將導致在1943年不可能成功實施“圍殲”行動,因此除了空中行動和封鎖之外,對於歐洲大陸戰場,我們肯定接受采取一條防禦性的包圍行動路線。[10]

事實上,馬歇爾一方麵希望借此要挾英方繼續“圍殲”作戰行動,並非真正想扭轉“先歐後亞”的大戰略,但另一方麵也確實想加強太平洋戰場的進攻態勢。因為太平洋戰場不但是美國海軍念念不忘的地方,也是國內輿論一直關注的焦點。4月,戰時新聞處(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向羅斯福匯報:“當下公眾輿論是,我們的力量應該首先集中於打敗日本。”[11]麥克阿瑟和尼米茲也都希望能乘中途島的勝利之勢擴大戰果,以使太平洋的作戰行動迅速轉守為攻,他們的要求得到了馬歇爾和金的支持。

7月2日,參謀長聯席會議下達太平洋作戰命令:第1階段任務,由尼米茲指揮對聖克魯斯島(Santa Cruz)、圖拉吉島(Tulagi)和附近陣地發起進攻;第2階段任務,占領所羅門群島的所剩島嶼以及萊城(Lae)、薩拉馬瓦(Salamaua)和新幾內亞東北部;第3階段任務,向臘包爾及其附近地點發起進攻。第2和第3階段任務均由麥克阿瑟指揮。[12]英國方麵也打算利用中途島戰役勝利所帶來的形勢變化。7月12日,丘吉爾提出收複緬甸的“安納吉姆”作戰計劃,但由於“火炬”行動等諸多因素隻得推遲。[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