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隱秘激情:唱出來的愛恨情仇

尼爾森:穿過電閃雷鳴的匕首之聲

字體:16+-

在我最喜歡的女歌唱家中,貝吉特·尼爾森(Birgit Nilsson)也許排不進前三名,我追星的前三名是瑪麗亞·卡拉斯、蕾妮·弗萊明和瓊·薩瑟蘭。尼爾森作為20世紀六七十年代四大天後之一(其他三位分別是薩瑟蘭、苔巴爾蒂和蕾昂泰茵·普萊斯,卡拉斯大概是太後級別的),較晚才進入我的欣賞視野。主要原因是她擅長的瓦格納和理查·施特勞斯曲目實在難度太高,正如她自己開玩笑說的,演唱《特裏斯坦與伊索爾德》的關鍵是穿一雙舒服的鞋子。現場演出需要五個小時,唱片版也將近四個小時,當窮學生的我隻能買站票在最後一排觀看,其辛苦程度不亞於台上的女高音。

當然,我踮起腳尖看到的版本不是她演的。她20年前就已經退休了,回到生她養她的瑞典農村安享充滿鄉土氣息的晚年。我能聽到的隻是唱片。而唱片作證,在瓦格納女高音中,尼爾森屬於前有一個古人弗拉格斯塔德(Kirsten Flagstad),而後無來者;但弗拉格斯塔德因為當年錄音技術尚未成熟,留下的唱片不盡理想,因此,對我輩來說,戲劇女高音曲目的第一人選就是尼爾森。

尼爾森的生平和藝術特色估計《愛樂》等專業媒體早已介紹,此處無需贅述。她那瘋狂的幽默感倒是歌劇愛好圈的八卦素材,不過翻譯成中文就成了白開水。最打動我的,是她在拜羅伊特演唱的《特裏斯坦與伊索爾德》,1966年,好像跟薩瑟蘭錄製《賽米拉米德》是同一年,當然也是中國摧毀一切美好文化的年份。雖是現場錄音,但沒有一絲觀眾雜音,指揮是卡爾·伯姆,男高音是溫德加森。

《特裏斯坦與伊索爾德》是一個簡單的婚外戀故事,發生在遙遠的古代,跟歌劇無關的電影版於2006年1月在美國首映。能拍得像《泰坦尼克號》那麽驚天地泣鬼神嗎?當然沒有,但歌劇版做到了,而且不會像電影主題歌那樣越聽越煩。整部戲是知性和感性的起伏,是一個欲望的巨浪。從第一個和弦把心震顫,到最後“愛之死”回歸平息,在感情方麵如同談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從肉欲講自然也可以理解成一次長時間的激烈**,也許你還可以從更宏觀的角度,將其看成一次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