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隱秘激情:唱出來的愛恨情仇

《托斯卡》:政治風雲詭譎中的一代名伶

字體:16+-

2011年5月國家大劇院的新版《托斯卡》,是繼《茶花女》之後中國舞台上又一部世界一流水平的自製歌劇。說自製是指自己當老板,擁有自主版權,團隊卻相當國際化。這符合歌劇院的通行做法,即從台前到幕後,更不用說劇目本身從原著到作曲到故事發生地,均不受國別的限製。

但是,在中國舞台上演出西洋經典歌劇,有一些因地製宜的規則,比如說中國觀眾不太接受太前衛的演繹,劇本中說故事發生在哪個年代什麽地方,最好不要太脫離太超越;但是,若拿一個幾十年前的老套出來,恐怕也不符合現代人的口味。強卡洛·德·莫納科為國家大劇院打造的《托斯卡》既尊重傳統又與時俱進,這尤其體現在威廉·奧蘭迪的舞台設計中。傳統的歌劇舞台很龐大很寫實,大劇院這版《托斯卡》以寫實為基礎,但將透視做了大幅的誇張,第一幕的教堂柱子和牆壁都是傾斜的,似乎暗示著那個年代的扭曲;第二幕封閉得不透氣,用高壓的氣氛而非刑具等道具來製造心理恐懼。

這一版最精彩之處,是幾個場景的變換。第一幕**的合唱,一般處理成合唱團成員滿台轉,以製造動感;莫納科反其道而行之,演員基本不動,反倒讓布景轉起來,所產生的動感不僅跟音樂配合得天衣無縫,而且讓觀眾感受到一環扣一環的視覺震撼。第三幕的開頭和結尾把換景變成畫龍點睛,沒有一絲炫耀劇院硬件的幼稚,一切為故事和音樂服務,每一處布景的移動均提升了戲劇張力。

有人把這種處理稱作“電影手法”。其實,這是導演和他的團隊不落俗套的表現,好的設計不是為了展示設計者的高明或者劇院的高級,而是讓這些技巧和設備最充分地烘托劇目本身。對於歌劇來說,音樂是最神聖的,莫納科把包含在音樂中的緊張和衝突做了天才的舞台展示和配合。為此,他放棄了很多習以為常的做法,尤其是結局的主角自殺,往常是跳樓,被推到後台,這回是從很高的雕塑上跳下,跳躍時剛好轉到正對觀眾,其震撼不言而喻。如果這五米的跳躍進一步借鑒電影手法模擬慢鏡頭,效果必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