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7日,國家大劇院第五輪《圖蘭朵》圓滿落幕。三年裏演了五輪,對於西洋歌劇這種高雅藝術,在中國這個整體藝術欣賞水準仍亟待提升的國度,堪稱小小奇跡了。
意大利歌劇《圖蘭朵》是中國國家大劇院第一部本土製作的歌劇。選擇這個劇目的動機十分明顯:這是西方的經典作品,又是中國題材,屬於中西合璧,既彰顯劇院的國際追求,又照顧本土市場。除了《圖蘭朵》,恐怕沒有第二部戲有這樣的功效了。國家大劇院版特意重新續寫了作曲家普契尼未完成的最後十幾分鍾的音樂,但該版的定位主要體現在導演和舞美。對於世界上別的歌劇院,《圖蘭朵》隻是百十來部常演歌劇中的一部,但對於中國國家大劇院,自搬上舞台的那一天,它必須擔起台柱的重任,必須吸引廣泛的觀眾群。
我最早看的是第二輪,當時仍能從第一輪觀眾那兒感受到新鮮與好奇。這回看完演出,更多是體驗了該製作的耐力。舞台藝術這玩意很有趣,有些戲第一次看極具衝擊力,驚為天人,但第二次看的時候就有點兒像看同一個魔術,動作手法全一樣,就是找不回神奇了。誠然,歌劇的劇情沒有懸念可言,演員陣容頻繁更換是國際做法,現場表現則屬於不可控因素,是內行津津樂道的內容。你可能會反駁:一般觀眾看一遍就夠了,第一印象就是全部印象。這話沒錯,但我發現,一個劇目經得起反複看,往往是成為保留劇目的一項重要指標——盡管每場演出的絕大多數是新觀眾。我曾在好幾個城市欣賞過音樂劇《歌劇魅影》,但每次都能得到如初次觀看的美妙體驗。我能想到的反麵例子或許不是最典型的:1966年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搬進林肯中心的開場大戲是委約創作的《埃及豔後》,古埃及題材搭配美國的大牌作曲家和歌唱家,但熱門話題未能促使其成為保留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