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莫紮特塑造成音樂史上“第一個有鮮明‘藝術家氣質’的人”,體現了浪漫派哲學和心理學。這種“藝術家氣質”以嬉皮士的披肩長發,取代了亨德爾、巴赫、海頓可笑的假發。在貴族仆從的假發與浪漫派藝術家的長發之間,莫紮特更接近於前者。
“要使藝術保持獨立品位,拒絕做功利的工具,保持張揚藝術家個性的氣質,不做權力金錢和一切時尚的奴隸”——這是浪漫派的時尚、現代藝術家的裝腔作勢,與藝術創作規律八竿子打不著——事實上,《彌賽亞》、《馬太受難曲》的作者都缺乏“獨立藝術氣質”,但比最近300年來所有“獨立氣質藝術家”加起來都懂得藝術創作。
南內兒把莫紮特打扮成永遠長不大的孩子、卡爾·巴特要把莫紮特打扮成長著翅膀的天使、浪漫派要把他打扮成受苦的波希米亞人——全是胡扯。他們認為要做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就應該具有“真正藝術家”氣質,如果“藝術家”如此重要,那麽必須把埃及藝術、希伯來藝術、希臘羅馬藝術、拜占庭藝術、文藝複興及巴洛克藝術、古典藝術掃地出門。
對待莫紮特,較可靠的辦法是像對待亨德爾、巴赫一樣,而不是像對待柏遼茲、肖邦那樣:對前浪漫主義藝術家的生活和精神狀況,用其創作去解釋其生活、精神狀態行不通。反過來也一樣:用其生活、精神狀態去解釋其創作也做不到。他們與其時代肯定密切相關,但這種相關有時是正相關,有時是負相關,有時通過正負不斷錯位、轉換反映。
創作必然受創作者所處社會生活和時代精神影響,這一傳統的社會學分析方法不是萬能的,尤其對於前浪漫主義—心理學時期。在浪漫主義—心理學統治的現代世界,我們所有的人(不僅藝術家)都成了某種程度的演員。然而在前浪漫主義—心理學時代,社會學方法步步製造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