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書釋義》的作者卡爾·巴特說,到天堂後第一個要見的,不是巴赫而是莫紮特。這位以好鬥聞名的新教神學家也許不知道,如果貴族、主教以及父親也在天堂,莫紮特很可能拒絕天堂的門票。他對妻子的最初要求,第一條就是“希望你不要太虔誠”。
薩提爾是希臘神話中的山林之神,半人半羊的形象,生性活潑,熱愛大自然,酷愛優美的音樂和活潑的舞蹈,在喜好惡作劇外,還有些好色。尼采有一句話:“我寧願做薩提爾,也不想當聖徒。”莫紮特肯定也會這樣說。
把莫紮特聖化損害莫紮特的悲劇真實性。天使在人間,就無所謂悲劇了。每年數以百萬計的遊人,在薩爾茨堡購買莫紮特牌巧克力,當地導遊不會介紹莫紮特最憎恨的正是這座城市——而與薩爾茨堡決裂,包含了對教權、父權的雙重反抗。人們不願意過多涉及莫紮特對薩爾茨堡的弑父情結。
對莫紮特的聖化,從他去世之日即已開始——那些競相爭奪他遺產的人,如果稍早肯施援手,完全能夠使他免於被債務摧毀。聖化莫紮特由他生前最愛的人發起,這一過程也成為閹割的過程,直到把這位舉世罕見的男子漢,變成教堂壁畫上振動翅膀的天使。
這一過程,最具體地表現在篡改他書信方麵。莫紮特生於前貝多芬時代,沒有浪漫派大師的自我意識,他的書信中使用的汙言穢語極多(給堂妹的9封信中,8封充滿了“大便”一詞)。由茨威格和弗洛伊德通信看出,他們認為莫紮特是罕見的嗜糞癖。至少在古往今來所有大師中,他實至名歸,位居第一。
現代哲學家像神學家一樣喜歡莫紮特——哲學家們討厭聖徒,因此揪住莫紮特半人半羊的一麵。但他們都混淆了作品與作者,非法穿越了不可能通達之地。
以為莫紮特有特別出色的“死亡觀”,是又一典型的浪漫派邏輯。曾成為戰後哲學時尚的存在主義,由於其德國及法國淵源,實質上是浪漫主義變種。最有名的兩個存在主義者,克爾凱郭爾和加繆都對莫紮特的《唐喬萬尼》鍾愛有加。克爾凱郭爾把《唐喬萬尼》與《魔笛》、《費加羅的婚禮》“立體化”討論——但他說的不是莫紮特,而是克爾凱郭爾自己。宣布要創立“莫紮特教”的克爾凱郭爾也許離莫紮特最遠。痛苦於身為父母通奸的產物,天生殘疾的克爾凱郭爾恐懼性行為並厭惡女性,一生抑鬱症纏身。他最缺乏能力去感受莫紮特音樂的女性頌歌——克爾凱郭爾是莫紮特的負片,也是唐璜的反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