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樂在電影中起敘述作用的經典影片有兩部,一部是英國導演伯納德·羅斯(Bernard Rose)的電影《安娜·卡列尼娜》,音樂用了柴科夫斯基的《悲愴》交響曲;一部是意大利導演維斯康蒂執導的影片《魂斷威尼斯》,馬勒《第五交響曲》第四、第五樂章被運用其中,但片子裏那位死於威尼斯、有同性戀傾向的藝術家是否映射了馬勒我們不得而知。音樂在上述兩部電影中直接推動了故事發展,有時候比人物獨白更出彩。一個導演把古典音樂如此嫻熟地運用於電影中,不僅要對音樂熟悉,深知其內涵,而且要在電影中凸顯音樂挖掘其內涵,的確需要功夫。今年奧斯卡獎最佳影片《國王的演講》剛出來的時候,並沒有引起我的注意,我是在結巴的約克郡公爵來到語言治療師宅邸誦讀稿子的時候,聽到熟悉的莫紮特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序曲開始注意起電影來,回到座位上繼續看電影。當公爵願意配合醫生對他進行口吃矯正時,竟然出來了莫紮特《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作品622),莫紮特最優雅、最有天鵝絨般感覺的音樂!各位看官,我的手機來電鈴聲用的就是這段音樂。莫紮特,莫紮特。為什麽又是這位天才音樂家?是他的單簧管K.622?當年我在考場上關於一道試題的答案就是《憂鬱的單簧管》,從那時開始到現在,過去了多少時間?又有多少的靜默宛如池塘裏的水波一樣漾開?音樂跳過了理念,直接到達事物本質。叔本華說的話就是這層意思。國王在最後一場麵對全英國人民發表抵抗演說,他在話筒前麵開不了口,國王也很緊張!醫生站在他對麵鼓勵他,貝多芬的《第七交響曲》出來了,它走在國王演說之前,“In this grave hour(在這個莊嚴的時刻),第二慢樂章,非常著名的有著沉重步伐的交響樂,單簧管和大管微微流動,小提琴歎息,一位彷徨的人在猶疑、在顫栗,他邁出了步伐。這段音樂配合的非常默契,國王克服了口吃的毛病,成為一位流暢的演說家,“我們要作戰”!站在他前麵的醫生儼然一位駕馭交響樂團的指揮家了!他隻指揮著一人—國王演說導演湯姆·霍伯選用的版本應該是羅馬尼亞指揮家切利比達克的“貝七”,這樣慢速的“貝七”非切利比達克莫屬,閉上眼睛我都能說出到了哪一個節拍,那麽那支交響樂團就是慕尼黑愛樂(MPO)了。值得一提的是,該片中出現的BBC英國廣播公司前身、立式的彈頭一樣的話筒、旋轉的閃閃發光的唱機,讓人懷念失去的年代和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