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音樂會見:聆聽古典

未完成的匈牙利天空

字體:16+-

萬事都有原委。我堅信這句話。

我拿起一張貝拉·巴托克小提琴協奏曲唱片放入機器裏絕不是偶然,為什麽我獨獨在眾多唱片中選中了它?前些天我閱讀亞裔美國作家張嵐的小說《饑渴》,她寫到留美學生宋天在舞台上表演小提琴:“他的琴弓開始拉動琴弓似乎從高處往下墜落,如老鷹一般迅猛地俯衝下來撲下獵物。”由精確獨到的文字推測張嵐女士必是位很懂行的小提琴愛好者。小說情節簡單,寫美國移民小提琴家宋天一家的生活艱辛,夫妻隔絕、父女之間的背棄,故事發展如小提琴演奏般跌**、激昂,讀完後竟有想落淚的感覺。我找來巴托克的小提琴作品,書中沒有提及任何一首小提琴曲目,貝多芬、勃拉姆斯、門德爾鬆、柴科夫斯基等都寫過小提琴協奏曲,可我隻想到了巴托克—這位在我書架上沉默了很長時間的匈牙利作曲家。在他為數不多的三張唱片裏,我揀出了Decca公司出品的小雙張,裏麵收錄了巴托克最出名的鋼琴協奏曲和小提琴協奏曲。這張唱片可謂明星薈萃,鋼琴家阿什肯納吉,小提琴家鄭京和,倫敦愛樂樂團和芝加哥交響樂團,由大名鼎鼎的喬治·索爾蒂爵士擔任指揮,他們都願意從巴托克身上汲取靈感。我選中了小提琴協奏曲作品第一號,一部隻有兩個樂章的協奏曲。1907年巴托克愛上了年輕貌美的小提琴家斯黛菲·蓋耶(Stefi Geyer),寫了小提琴作品獻給她,不想這是一次注定沒有結果的單相思,蓋耶小姐成不了巴托克的另一半。他心頭的火寂寂地燃燒,寂寂地熄滅,作品被鎖進了抽屜,巴托克生前從未演奏過。1958年,巴托克去世十三年、蓋耶小姐去世兩年後遺稿才得以出版演出,他們雙雙會在天堂裏諦聽人間演奏嗎?這是一個多少讓現代人聽來唏噓的愛情故事。我們在樂章開篇裏聽到哀怨低沉的旋律:小提琴幽咽、徘徊又迷茫,在時間深處樂隊有所思地扶持著,巴托克沉入音樂裏,用四個音符描摹出了戀人蓋耶小姐的肖像:美麗,哀愁,靜謐,遐思(我在一本巴托克傳記裏見到了蓋耶小姐,頭戴一頂寬簷兒禮帽,少女臉型),人稱為“蓋耶主導動機”的音樂旋律盤旋於全曲中,除了無盡的思念,怕找不出任何慰藉了。巴托克最出名的小提琴協奏曲其實是第二號,在音樂廳裏表演也最多,具有通常協奏曲的規模:不太快的快板、行板和很快的快板,小提琴家斯特恩、梅紐因、帕爾曼、沙漢姆都出過此曲的名盤。演奏好莫紮特、貝多芬等傳統音樂家的作品固然難得,演奏好20世紀古典作曲家的作品更不易像馬勒、肖斯塔科維奇、斯特拉文斯基,他們的作品已轉向內心。巴托克作品裏頭時常有不協和音,夾以打擊樂鋼琴協奏曲作品第一號裏的開場:鋼琴演奏搖搖晃晃,讓聽慣了莫紮特作品的耳朵硬是愣了一愣,沒感覺出很嚴肅的“古典音樂”來,有點像爵士?這張唱片我買了很長時間,多次聆聽的企圖因這種不調和音打了退堂鼓,直到現在我迷上了它,一種氣勢恢宏、光輝燦爛的演奏,阿什肯納吉鋼琴的炫技自不必說,大樂隊的演奏更是流暢、喧騰,銅管樂噴薄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