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辛
■導讀
萊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1729—1781),德國啟蒙運動時期劇作家、美學家、戲劇理論家。他的劇作主要包括《薩拉·薩姆遜小姐》《愛米麗雅·迦洛蒂》《智者納旦》等。他的美學著作《拉奧孔》深入地分析了古典雕刻與詩歌的表現手法的差異,認為雕刻是空間藝術,而詩歌屬於時間的藝術。在漢堡劇院成立後,萊辛任戲劇藝術顧問,並為在這裏上演的52場戲劇撰寫了著名的《漢堡劇評》。這部戲劇學著作由104篇評論組成,在評論具體劇作的同時,也提出了具有普遍意義的戲劇理論。萊辛深入地研究了亞理斯多德的《詩學》,他對亞氏的理論作了不少創造性的闡發,並運用於法國古典主義戲劇觀的批評。在仔細研究亞氏理論和古典主義理論的基礎上,他提出了一套市民劇理論。所謂的市民劇,包含著悲劇和喜劇的雙重因素。他把喜劇往上提了提,讓裏麵的人物也哭一哭,給詼諧帶來了一些嚴肅氣氛和道德色彩;他把習慣於表達帝王將相的悲劇往下拉一拉,使市民的生活進入悲劇。經過這種處理之後,他把喜劇和悲劇混合了起來,創造出了市民劇。
《漢堡劇評》的另一重要內容是,他比較係統地論述了戲劇人物的性格塑造。萊辛認為性格描寫是戲劇的最重要的要素,他說:“一切和性格無關的東西,作家都可以置之不顧。對於作家來說,隻有性格是神聖的,加強性格,鮮明地表現性格,是作家在表現人物特征的過程中最當著力用筆之處……”[54]萊辛把亞理斯多德所確定的情節和性格的重要性的順序顛倒了一下,將性格放在第一位,認為性格比事件神聖。他說:“首先是因為,如果對性格進行了仔細的觀察,那麽事件,隻要它們是性格的一種延續,便不可能有多麽走樣兒。因為相反,可以由完全不同的性格當中引出相同的事件。第二,因為豐富的教育意義並非寓於單純的事件,而是寓於認識。這種性格在這種情況下通常會引起這樣的事件,而且必須引起這樣的事件。”[55]他的性格理論主要包括四個方麵:人物的德國特性、性格的客觀真實性、性格的內在真實性以及性格的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