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學
亞理斯多德
■導讀
亞理斯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是一位古希臘的百科全書式人物,他的《詩學》是西方第一部係統的戲劇理論著作,也是影響力最大的戲劇學著作。亞理斯多德出生在一個醫生家庭,幼年父母雙亡,由親戚撫養成人。他17歲時來到雅典,並在柏拉圖的學園學習,後來在這裏從事研究和教學,直到柏拉圖去世,時間長達20年之久。他曾應馬其頓國王菲利普的邀請,擔任他的兒子亞曆山大的老師。亞曆山大征服雅典後,他回到雅典並在呂克昂(Lyceum)建立了一所學校,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學派——漫步學派(Peripatetics)。亞曆山大大帝逝世後,他離開雅典,並在次年去世。他的主要著作包括:《形而上學》(Metaphysics),《尼各馬科倫理學》(Nicomachean Ethics),《政治學》(Politics),《修辭學》(Rhetoric),《詩學》(Poetics),《物理學》(Physics),《工具論》(Organon)等。他不但在戲劇學方麵影響深遠,而且在哲學方麵也獨樹一幟。羅素曾說:“他死之後一直過了兩千年,世界才又產生出任何可以認為是大致能和他相匹敵的哲學家。”[1]此外,他在政治學、倫理學等領域也是重量級人物。
《詩學》共有26章,可分為五個部分:(1)從第一章到第五章為序論,闡述了藝術的起源和分類;(2)從第六章到第二十二章為悲劇論,是這部著作的主體;(3)第二十三章和第二十四章是史詩論;(4)第二十五章為批評論;(5)第二十六章是史詩和悲劇的比較。希臘人所謂的“詩”指的是創造性的作品,與曆史著作和科學論著相對而言,相當於我們今天的文學這個概念,不能理解為狹義的抒情詩。亞理斯多德在這部著作中首先關注的是悲劇,其次是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