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夜鶯障礙:唱片客的秘密聆聽年代

跨世紀抒情——聆聽拉赫瑪尼諾夫

字體:16+-

“在被迎頭痛擊之前”

我們這一代人的拉赫瑪尼諾夫和1963年7月2日鋼琴家阿什肯納吉在倫敦彈出的流亡曲的拉赫瑪尼諾夫是同一個人嗎?或者和1960年蘇聯鋼琴家裏赫特給整個80年代初的中國知識分子“思想啟蒙”的那張唱片裏“複活”的拉赫瑪尼諾夫是同一首挽歌裏的鄉愁曲嗎?“在被迎頭痛擊之前”,詩人曾經這樣說道。而對我而言,對於我這樣一個音樂外行(記得另一位中國詩人在10多年前給《愛樂》雜誌寫的關於拉赫瑪尼諾夫的文章裏也曾這樣自稱),謝爾蓋·拉赫瑪尼諾夫和他的音樂卻是很晚才來到我身邊的。

2010年的歲末,在看愛沙尼亞電影導演阿斯科·卡瑟(Asko Kase)描寫1920年愛沙尼亞塔林事件的那部電影《十二月之變》的時候,突然間我的腦海裏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響起,讓我產生了強烈的拉赫瑪尼諾夫衝動。我開始重新聽他的最著名的《第二交響曲》,10多年前買的裏赫特和威斯羅基指揮華沙愛樂的DG版名盤。那是20世紀80年代末給中國愛樂者帶來“思想啟蒙”的一張拉赫瑪尼諾夫基本教義唱片、一張可以說聽了無數次的唱片。以往我每次聽的時候,總會一邊讀著詩人菲野翻譯的那本印數很少的《跨世紀抒情——俄蘇先鋒派詩選》,一邊等待著浩渺的挽歌般的鄉愁來“迎頭痛擊”我。然而這次,我發覺我突然進不去蘇聯鋼琴家裏赫特指下營造的拉赫瑪尼諾夫鍾聲裏,我感到距那個真正的拉赫瑪尼諾夫很遙遠,甚至可以說是背道而馳。這張裏赫特和華沙愛樂合作的名盤可是在80年代“複活”了拉赫瑪尼諾夫並給我們幾代愛樂者思想啟蒙的“唯一”之選啊。

她“喚醒”了那個年代我們心中的音樂,喚醒了來自俄羅斯大地的詩歌,普希金、費特、葉賽寧、勃留索夫、索洛古勃、阿赫瑪托娃、茨維塔耶娃、曼德爾斯塔姆、巴爾蒙特、明斯基,甚至蒲寧,“除了她我們沒有別的”。有多少次我讀著《跨世紀抒情》,讀著拉赫瑪尼諾夫親密的朋友、白銀時代詩人巴爾蒙特的詩句,進入到裏赫特為我們帶來的拉赫瑪尼諾夫音樂裏的俄羅斯的大地和天空。但是這一次我突然感覺我被關在外麵,似乎那個激勵我的拉赫瑪尼諾夫已經離我遠去,是年代不同了嗎?還是一切都發生了變化?我唯有一遍遍地讀著那本俄羅斯詩選,讀著來自俄羅斯白銀時代詩人們的詩歌,“在被迎頭痛擊前”,就這樣,我已經被拉赫瑪尼諾夫的離去痛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