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夜鶯障礙:唱片客的秘密聆聽年代

所有聆聽蒼老的耳朵皆為天涯遊子淚

字體:16+-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一切都不一樣了,我感覺到20世紀80年代的愛樂生活和我有了恍如隔世的感覺,好像已經在岸的那一邊。

有的時候我在想,認識拉赫瑪尼諾夫肯定有更秘密的理由。20世紀90年代我從《愛樂》雜誌上讀到一篇詩人王家新寫拉赫瑪尼諾夫的唱片和流亡的文章,於是趕快回家翻出我的那套綠褐色封套的拉赫瑪尼諾夫全集唱片重聽。事實上,即使你和一個人已經很熟悉了,你也總是“忘了”去問他一些貌似簡單的問題,比如,和詩人王家新相識已經10多年了,我從來都“忘記”問他是如何“發現”拉赫瑪尼諾夫音樂的,又是如何寫出那篇愛樂文章的。同樣,詩人歐陽江河是我聆聽唱片的一部“隱形聖經”。我將他的愛樂文章(裏麵最可怕的部分是唱片版本比較)看作是唱片購買指南,往往他剛寫了零度巴赫的格倫·古爾德,我的手裏就多了一堆古爾德的哥德堡變奏什麽的唱片;他剛比較完肖邦的鋼琴音樂唱片,我起碼就入手了米開朗基裏、波利尼、科爾托、所羅門甚至不以肖邦見長的基辛的肖邦唱片。當他和《愛樂》主編八卦羅馬尼亞籍的指揮家切利比達克的對話錄刊登出來後,我花了兩年時間攢錢,幾乎買全了被他們稱之為奇跡的這個羅馬尼亞人在EMI公司出版的慕尼黑時期的唱片。

盡管這樣,我還是“忘了”問,他是如何從20世紀80年代在書包裏放著轉錄的卡帶和錄像帶開始聽古典音樂的。滄桑總是有種種禁忌讓你忘記了去問他們愛樂的最初理由,比如他們買的第一張唱片,比如又是哪一張唱片突然把他們“照亮”,讓他們開始進入拉赫瑪尼諾夫或者古爾德的靈魂禁地,寫出零度或者反零度的文字曲,如同開往神秘領地的運載著火車的輪渡,一張唱片、一幅作曲家的肖像、一位神秘的黑衣人無意說出的名字,或者突然爆發的巨大空虛感,都可能喚醒住在我們自身體內的那個拉赫瑪尼諾夫,或者那個古怪的鋼琴家格倫·古爾德,他們在我們的體內醒來了——我們就開始買唱片,像最悲慟的鄉愁或國土一般開始流亡曲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