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會聽回ECM嗎?還是老佐恩那晦澀刺耳的叫《劍術練習》的前衛爵士唱片?這個年代是黑鐵式的年代,連聽尼娜·西蒙的黑味十足的鋼琴都不覺得黑得徹骨,於是年底圍爐,再把我的幾百張爵士盤點下,再把台灣小威姐姐的那本《爵士春秋》回味下,再將口袋裏貶值的紙幣用爵士樂清洗下——用詩人的話來說:再讓回答讓聾徹底地迷失一下。
最近發現日本20世紀70年代的爵士樂唱片是我聆聽的最多的爵士樂的聲音。高柳昌行的那張《爵士樂問句》1970年的錄音葬送了一個舊時代。而美國或者歐洲的爵士樂**在頭10年就已經開始喧囂了。高柳昌行的日本本土爵士問句中原生性的即興,我在快40年後才得以沉醉其中,造成人生不可錯失的巨大錯位感。因為日本PSF唱片公司的唱片在中國訂購者太少,唱片行必須湊夠一定數目才可以發訂單,所以高柳昌行的另幾張代表性唱片我到現在還無耳福聽到。
說起來,高柳昌行的唱片也算是曆史錄音了,值得用黑膠來聆聽,是上個年代的“老靈魂”。前不久,在新街口的藍線唱片行意外地收到一張老蒙克和科川的1957年現場錄音雙張。老蒙克戴著勞模似的帽子在錄音燈的“機床”前找著非爵士樂衝動,他們的錄音有著一種很緩慢的調子,讓我詫異於爵士樂為什麽能這麽“慢”。1957年的老蒙克在錄音室裏的獨奏即使在今日用我的蘋果機重播出來,也沒有被澆滅的鐵的那種數碼味道,而是讓我們的魂靈在另一個空間恍惚如斯,慢的不是聽力,不是聾,而是靈魂本身。隻有在這裏,我們可以不聲張地說,爵士樂是一種宗教般的恍惚,一種可以被隱喻為宗教的東西。早年,當我被威姐的那本書影響著的時候,我曾經反複引用著她的一句話“我的靈魂裏住著一個黑人”。其實是,爵士樂會在很多年後才來真正地影響著你,爵士樂如同不失蹤的黑珍珠——它一直都在,但是你也許從來沒有看見過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