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雪泥鴻爪:樂壇眾生相

國字號街車

字體:16+-

我對中國愛樂樂團的印象斷斷續續。2003年,成立三周年之際中國愛樂樂團在上海大劇院首次登台。餘隆春光滿麵地上台指揮了一套**四射的曲目。我坐在第一排幸福地看著電視偶像楊瀾潔白的皮膚,聽著她和餘隆之間妙趣橫生的對話。2004年上海廣播交響樂團在一片爭議中改製成上海愛樂樂團,高層換血,門戶清理。聯想到同樣由廣播交響樂團改製而來的中國愛樂樂團,兩支樂團在京滬兩地各自發展,各有著代表不同指揮學派的指揮家帶隊,均由廣電機構管理。然而時過境遷,曾經處於同一層級的兩支廣播樂團,如今竟迎來天壤之別的差距。由此可見,改製並非目的,而是手段,更是技巧。歸根結底,事在人為。

對於中國愛樂樂團,這個人無疑就是餘隆,以及以他為代表的整個團隊。2005年8月,因工作變更暫駐北京,使我對中國愛樂樂團有了更為頻繁的接觸,對其有了深入的了解。在京遊走至今將滿五年,經曆樂團十年曆程過半,很榮幸能成為樂團發展的見證者。當然作為一支樂團,改製成功與否,最終要落實到音樂會現場的演奏水準。

駐京後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有四場音樂會。第一場是克勞斯·維瑟指揮的《特裏斯坦與伊索爾德》,我仿佛聽到了一個被聖靈附體的樂團,在指揮家和歌唱家的“煽風點火”下營造出無底的音響深淵。第二場是樂團首席客座指揮潘德烈茨基指揮樂團全球首演他的第八交響曲,那半場音樂會給我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以至於讓我一度滿世界地尋找第八交響曲的商業出版的唱片。第三場是樂團銅管聲部在中山音樂堂演奏帕裏斯特裏納的《小坎佐納》,是展現國內樂團普遍最為薄弱的管樂聲部的良機。銅管樂師們站在音樂堂台上台下,營造出曆史上最早的“環繞聲”效果。得益於優秀的銅管演奏員,那首毫不起眼的短小作品讓我一直無法忘懷。第四場便是最近餘隆指揮上演的音樂會版歌劇《風流寡婦》,開啟了國內重量級樂團、指揮、導演和陣容獻演輕歌劇之風。五年內樂團上演的曲目之廣、首演之巨、邀請客座之多,恐在國內無出其右。它們代表的不僅僅是“量”,而是凝聚在“量”背後的創意和努力。至今,中國愛樂樂團仍舊是京城近十支正規編製樂團中唯一能提前公布完整演出季計劃的職業樂團。如果說存在便是理由,那對於中國愛樂樂團來說,這一理由便是它的無可替代和獨一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