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音樂最為無辜,因此也最容易被利用。曆史上瓦格納、肖斯塔科維奇、普菲茨納和瑪斯卡尼等人的音樂連同作曲家無不被貼上政治標簽加以咀嚼。
《梁祝》亦然。1958年,當上海音樂學院為新中國成立十周年準備獻禮之時,上報的三個選題內容包括應景的“大煉鋼鐵”和“全民皆兵”,而時任上海市文化局局長兼音樂學院黨委書記的孟波卻偏偏選了“梁祝”作為創作內容。這“不應景”之選,其實亦是響應時任中宣部副部長周揚“文藝活動要注意娛樂的一麵”的號召,當然也考慮了兩位年輕創作者的資曆和背景。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經俞麗拿首演後,獲得出乎意料的巨大成功。
而政治於藝術,也如一枚硬幣的兩麵。
2009年4月初,上海華山路人大培訓中心所在地興華賓館的老幹部活動中心,93歲高齡的孟波頭發梳理得幹幹淨淨,腰板筆直,步履堅毅。作為《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創作班子的直接領導人(另一位領導人丁善德先生早已故去),他至今保留著關於《梁祝》創作的所有曆史資料。
在孟波的書桌上,有一大厚本牛皮紙包裝的書冊,打開封麵,乃是“**”期間上海音樂學院的正式報紙《新上音》合訂本。在1967年5月5日出版的第16期,夾有一麵書簽,翻開一看,報紙的左側《工農兵批判大毒草〈梁祝〉》赫然入目,右側《重新挑起一場被壓下去的辯論》一文則是一篇係統批判《梁祝》的社論。這些忠實地透露出《梁祝》及其牽連者曾經麵臨的不尋常的遭遇。
而50年間,《梁祝》命運的波折與尷尬,遠不僅來自於政治的牽扯。
國際化進程未雨綢繆
時隔整整半個世紀,《梁祝》已被所有中國小提琴家演遍拉齊。從首演者俞麗拿到替補首演者沈榕,加之老、中、青三代的無數小提琴家諸如林克昌、盛中國、薛偉、呂思清、謝楠和王之炅等,一大批中國小提琴家以演奏《梁祝》聞名遐邇。也許,沒有孟波當年對“梁祝”的批示,中國也就不會誕生如此多的一流小提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