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家買不起我們的琴。買得起的都不是鋼琴家。
——某施坦威銷售代表
3月29日上午,北京晴空萬裏。李雲迪按照事先約定,9點半準時出現在位於京城磁器口廣渠門內大街的星德威琴行,為《留聲機》雜誌中文版拍攝時尚大片。
星德威琴行專賣施坦威及其旗下的Boston、Essex和郎朗牌鋼琴,為壟斷銷售商。在其隔壁,是另一家壟斷琴行“金色大廳”,隻賣貝森朵夫。兩處最貴的演奏用大三角鋼琴都是140多萬人民幣,不相上下。我和攝影師在拍攝前一天去打樣場地,星德威的一位銷售代表一邊輕描淡寫地述說著貝森朵夫的倒閉(確有其事,隻不過是被德意誌銀行托管,但琴還是在生產),一邊口若懸河地炫耀著自家在高端市場的壟斷地位。施坦威確實有炫耀的資本,但它的排他性讓我不齒。如果你跑到“金色大廳”,聽聽那裏的銷售代表是如何告訴你“物以稀為貴”和“真金不怕火煉”的道理的話,也許會有別樣的想法。兩家曆史同樣悠久的琴商在從貝多芬到戈多夫斯基的年代都相安無事,與法國的普萊耶爾(Pleyel)和德國的貝希斯坦(Bechstein)四足鼎立,各統天下,直到出現了“市場營銷”(marketing,或者說是PR)這個新鮮的詞匯。貝森朵夫和普萊耶爾隻會造琴,但施坦威除了造琴還會賣琴,於是有了今天的格局。引申到音樂家,郎朗與李雲迪本可以相安無事,各行其道。他們之間的瓜葛和比拚都是雙方父母和媒體添油加醋的產物。DG公司也一個都不得罪地有規律地安排著兩人的新發唱片,並通過合作的樂團檔次和指揮的地位來微妙調解兩人的心理平衡和大眾賣點。他們之間較量的不是演奏水平的優劣,而是營銷的高低。於是我讓人在李雲迪出現前把施坦威出的郎朗係列直立鋼琴上的Lang Lang燙金字樣用黑色膠布貼住,並且把店裏陳列的印有郎朗封麵的施坦威內刊撤櫃,放上李雲迪封麵的留聲機雜誌。店家對我的專業精神和細心感到恐懼,我也發現自己是塊當經紀人的料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