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雪泥鴻爪:樂壇眾生相

新年展望“風雅頌” 施尼特克在中國

字體:16+-

這裏說的“風雅頌”既不是《詩經》篇章,也不是譚盾的同名樂曲,而是一個2000年成立於上海的弦樂四重奏團。四重奏團成員宋陽曾直言不諱地告訴我重奏團的成立起初是為了參加一個全國比賽,後來好像是得了第二名。有關重奏團的定名也是頗費一番周折,最終定名“風雅頌”並無古為今用、光宗耀祖的深遠意味,隻是覺得這個名字叫得響。“風雅頌”三字在音樂學術界引起的反響之甚令人難以想象。施尼特克研討會那天音樂學院的“蘇聯三傑”專家呂黃博士就曾提出對四重奏團這一定名的質疑,表示風雅頌的關聯意義過於濃厚,而重奏團似乎與關聯意義毫無關係。就目前而言,四重奏團已在上海乃至全國打開局麵,更名也就沒有必要了吧。

認識風雅頌四重奏團成員純屬偶然。首先得感謝沙龍論壇歌唱家版版主花小姐。花小姐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聲樂係,一天在論壇發布告示說晚上在學院有一場德國四重奏組的音樂會,演出德國作曲家協會會長沃爾夫岡·裏姆的作品。我對裏姆的作品可謂是聞所未聞,因此便圖個新鮮,欣然前往。那天還下著小雨。來到小禮堂聆聽演奏,突然發現“東視”胡建平導演一排在座,便興衝衝地上前去打招呼,胡先生把我引薦給錢仁平先生,隨後就聊起了風雅頌四重奏團,起初是要我在網站推廣12月28日上海大劇院中劇場的“施尼特克在中國”。於是我便認識了“風雅頌”,卻忘掉了那場音樂會。

小提琴家宋陽先生高高的個子,精瘦,大鼻子,北方人。我一瞧見他腦海裏就浮現出了馮鞏的形象,簡直太像了,連說話的語氣都像。文縐縐的謝光禹先生其實不像牛群,但是因為他的搭檔太像馮鞏,起初我就把他也當作牛群看了。後來我回家仔細端詳了一會兒施尼特克的照片,發現宋陽先生留長發的時候也很像施尼特克。有人說李雲迪清湯掛麵的時候像肖邦,如今人氣十足了就像木村,不知道這是褒還是貶。但是宋陽先生生活中像馮鞏,演奏時像施尼特克卻肯定是好事。去除視覺誤差的因素,演奏家能夠在舞台上完全融入作品,高度投入是敬業精神的至高表現,演奏效果已退居其次。演奏家要把作曲家的東西帶給聽眾,尤其是在國內現場演出知名度不高的施尼特克,首先要讓音樂說服自己,其次才能轉而用演奏說服聽眾。所以雖是個簡單的“像”,卻包含了最高的藝術典範和職業道德。“偶遇”那天晚上和宋陽先生、花小姐和胡導在九龍愛樂二樓的沙龍聊天,一直聊到11點。交談中宋陽先生流露出對施尼特克的敬仰崇拜之情。演奏家對作曲家的傾慕為我等大眾樂迷難以揣摩,因為宋先生在昨天接受“東視”音樂頻道的《中國樂壇》節目采訪時提到“最理想的愛樂方式還是自己演奏作曲家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