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雪泥鴻爪:樂壇眾生相

新年音樂會的中國流變

字體:16+-

2009年除夕前夜,國家大劇院和《鳳凰衛視》聯合主辦了全球華人新春音樂盛典,該年是以“華人音樂家和中國音樂”為主題的新春音樂會創辦的第二個年頭。首屆全球華人新春音樂會於2008年舉辦,由湯沐海指揮中國交響樂團。本次由餘隆指揮中國愛樂樂團,歌唱家宋祖英、小提琴家薛偉和剛剛簽約DG的鋼琴家王羽佳加盟演出,使得音樂會生輝不少。

其實追溯國人與新年音樂會這一傳統的淵源,享有盛名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是一個不可繞過的情結。早在1973年4月,維也納愛樂樂團便在指揮家克勞迪奧·阿巴多和威利·博斯考夫斯基的帶領下來到北京,舉辦了兩場音樂會。其中第二場便是由博斯考夫斯基指揮的維也納圓舞曲專場,其實是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北京版”,也是中國聽眾首次不出國門現場體驗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魅力。

博斯考夫斯基雖然在指揮界風雲榜處於中流,但他1936年起就擔任了維也納愛樂樂團的首席指揮。1955年始他連續指揮了25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成為施特勞斯家族音樂的不二代言人,也是兩位既能指揮又能以首席身份拿起小提琴演奏,複歸施特勞斯時代傳統的新年音樂會指揮家之一(另一位是洛林·馬澤爾)。

後來,中央電視台在1987年首次引進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實況錄像,在國內引起很大的反響。自1989年元旦起,中央電視台開始用衛星同步直播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當年擔任指揮的是傳奇指揮家卡洛斯·克萊伯。此後除了1990年外,中央電視台連續轉播維也納新年音樂會長達22年,造就了國人一年一次聽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習慣。

這股新年音樂會風潮繼而在國內引起了不少學術界和演出界人士的反思和討論,並朝著三個完全不同的方向發展。

其一是拿來主義,徹底保持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原樣,推出以施特勞斯家族圓舞曲為主線的新年音樂會。這類演出或由本土樂團,或由外來的樂團擔當。比較突出的有上海音樂廳舉辦的約翰·施特勞斯樂團新年音樂會和北京中山音樂堂舉辦的維也納管弦樂團新年音樂會。然而聽眾對維也納的膜拜也使不少打著維也納旗號的洋草台班子到國內“發新年財”,留下了一台台質量低下的音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