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雪泥鴻爪:樂壇眾生相

音樂背後的非音樂主張

字體:16+-

有一句流傳很廣的名言:奧地利,有些人知道;維也納,很多人知道;施特勞斯,大家都知道。施特勞斯家族的19世紀流行音樂,拜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所賜,風靡21世紀,魅力依舊不減當年。當全世界都在紀念卡拉揚、伯恩斯坦與海頓之時,施特勞斯的音樂和他們的頂尖詮釋者們卻長久地駐紮在維也納、這座曾經的世界音樂之都,在刺蝟大街的故居和貝森朵夫大街的音樂之友協會大廳,施特勞斯的音樂餘音繚繞。

正如頂尖的施特勞斯家族音樂權威馬塞爾·普拉維教授曾經指出的,薩爾茨堡的音樂屬於全人類,而施特勞斯的音樂是思鄉的、懷舊的、藍色的、宿命的。

顫弓後的人性關懷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使華爾茲成了世界的舞蹈。當馬澤爾在1996年的音樂會加演曲目《藍色多瑙河》時小提琴家演奏的A大調主和弦顫弓下冷不防地說出中文“新年好”的時候,不管說得有多別扭,施特勞斯想必對華人世界來說又多了一層含義。當出生於沈陽、一直把中國當作故土的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在2002年的新年音樂會上,示意全體樂師用自己國家的語言問候新年好,偏偏把日語留給了樂隊長,而自己則意味深長吐出了中文“新年好”祝福的時候,應該很多電視機前的中國觀眾都想跳上台去與他共舞。

大多數指揮家都將小提琴顫弓後的致辭當作宣布自己“施政綱領”的大好時機,但絕不會像奧斯卡頒獎晚會那樣成為領獎者泄私憤圖報複的政治宣言。2001年恰逢歐元正式啟動。除了來自聖雷莫的鮮花,新年音樂會舞台上方掛著碩大的歐盟標誌,給人以歐洲一家親的感覺。而2005年的音樂會更具人文意義,發生於2004年12月的東南亞海嘯令音樂會蒙上了一層陰影。那年的指揮家馬澤爾決定取消加演的最後一首——喜氣洋洋的《拉德茨基進行曲》。此外,音樂會門票收入和馬澤爾自掏腰包的十多萬歐元一並捐贈給災區。該樂團也正式掛牌成為世界衛生組織的親善大使,並在網站自豪地放上了世界衛生組織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