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雪泥鴻爪:樂壇眾生相

莫迪埃——一個激進分子在紐約

字體:16+-

1956年,卡拉揚被任命為歐洲最負盛名的兩大音樂節之一的薩爾茨堡音樂節藝術總監,開始了長達34年的暴君式的統治。1960年7月26日,沿用至今的音樂節主要場館大節慶大廳(Grosses Festspielhaus)開張。開幕演出理查·施特勞斯的《玫瑰騎士》也標誌著能容納2200座的音樂廳的落成和音樂節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卡拉揚一方麵為音樂節邀請到世界一流的音樂家和音樂團體,鞏固了音樂節的無上地位,另一方麵也實行獨裁統治。在與柏林愛樂樂團產生不合後,他斷然取消了一場樂團在音樂節的演出,改由維也納愛樂樂團接替。1989年,卡拉揚逝世。就像阿巴多被選為卡拉揚在柏林愛樂樂團的繼承人那樣,人們迫切希望一位思想開明、藝術口味時髦的年輕人擔綱薩爾茨堡音樂節。此人就是吉拉德·莫迪埃(Gérard Mortier)。

莫迪埃入主後便打出了“新薩爾茨堡”的口號,力圖用更加豐富的藝人資源和更為現代、冷門和有爭議的曲目及製作來吸引年輕觀眾,也為每年的藝術節加上主題。在其從1992年到2001年的10年主政期間,在音樂節登台的年青一代歌劇導演有赫伯特·維尼科爾、烏賽爾與卡爾·恩斯特·赫曼、彼得·穆斯巴赫、漢斯·紐恩費爾、呂克·龐迪、彼得·塞拉斯、羅伯特·威爾遜和克裏斯托弗·瑪塔勒等,他們如今都成為一線的頂尖歌劇導演,活躍在世界各地的舞台。這些導演製作的歌劇極大地挑戰了觀眾的傳統口味,也鞏固並擴大了歐洲“導演製歌劇”的陣營。雖然10年間音樂節的全球首演屈指可數,但不少20世紀作品,諸如雅納切克、梅西安的《阿西斯的聖方濟》、裏蓋蒂的《大骷髏》,以及斯特拉文斯基、勳伯格、貝爾格、威爾和布索尼等人的歌劇都得到上演。在保守主義者眼中,莫迪埃的十年是“醜聞”和“叛逆”的十年。在一些德國媒體眼中,他是改革的先驅和現代音樂節的救世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