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是國際樂壇紀念肖邦、舒曼、門德爾鬆和馬勒的一年。由於肖邦的音樂人生傳奇在國內傳播較早,加之國人熱衷的同名鋼琴比賽,肖邦在2010年京滬全年的演出市場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分量。此外,歌劇和巴洛克音樂也是去年古典音樂演出界的主線和亮點。
過去一年的歌劇演出無論從數量、質量,還是多樣性及宣傳力度上,都創近十年之最。
歌劇逞主角《塞魅麗》開啟情色先河
2010年是上海“世博”年,上海全年在常規演出場所的古典音樂演出數量達到近400場,而分散在“世博”場館及“世博”演藝中心的音樂會更達到千餘場。這其中最令人矚目的焦點無疑是上海東方藝術中心的“世博交響樂”係列,以及上海大劇院推出的瓦格納《尼伯龍根的指環》(本篇以下簡稱《指環》)。《指環》共四部,由科隆歌劇院原班人馬浩浩****三百餘人帶來的導演羅伯特·卡森十年前的原味製作。這四部成套的歌劇耗時14小時,分四天演完,一直被全球各地的劇院當作裏程碑,因此引進國內,除了音樂上的意味,更具有十足的新聞價值。雖然《指環》全集的中國內地首演由北京國際音樂節在2005年占得先機,但上海此番的連演兩輪,加之強勁的歌唱家、卡森才氣逼人的製作和指揮家馬庫斯·史坦茲的出色詮釋,無疑是2010年全年舞台上的瑰寶。
雖然北京音樂會主辦方並未引進這部歌劇,但科隆歌劇院還是在國家大劇院上演了莫紮特的《唐璜》,不過自然無法掀起像《指環》那樣大的社會效應。
國家大劇院在2009年接連推出數部委約歌劇新作,在2010年則將重點放在了聯合製作、自主製作和進口製作上,推出《茶花女》、《葉甫根尼·奧涅金》、《蝴蝶夫人》和《費加羅的婚禮》等。洛林·馬澤爾指揮的《茶花女》中舞台上的落地鏡和2009年就上演的馬奈劇院版《塞魅麗》如出一轍,似有借鑒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