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西貝柳斯的時候,最願意浮想油畫,5月9日晚上在國家大劇院欣賞卡姆指揮拉蒂交響樂團演奏西貝柳斯單樂章的《第七交響曲》,一幅幅的音畫讓我的心靈走向安寧,我的耳膜我的目光,一直沉浸著北歐的美。
西貝柳斯與列維坦本沒有關聯,但是400公裏狹長的芬蘭灣卻是赫爾辛基和聖彼得堡共同的精神寄托,列維坦的油畫在我的視線裏時時幻化為《第七交響曲》裏的每一個細節。《雲》《夕陽》《大水》《林蔭夜色》《薄暮初升》《芬蘭灣風光》……如果說列維坦對於色彩的巧妙運用升華了風景的含義,西貝柳斯的《第七交響曲》又升華了什麽呢?
在那些樹叢裏,木管有夕照的況味,在水天一色的盡頭,銅管有一種日出的使命感,唯有弦樂是萬能的,它們在雪霧雨晴的空間自由地往來穿梭,把觀念與信仰都以詩意的格式從沉寂中孕育出能量。西貝柳斯最後一部交響曲的音樂意義非常鮮明,就如同從早上到深夜的一天抑或從孟春到季冬的四季,西貝柳斯原來是要給他的這部作品冠之以《交響幻想曲》的名稱的,弦樂是這些“幻想”唯一可以信賴的使者,在卡姆毫不誇張的簡約的手勢裏,一個來自十萬人口小城市的拉蒂交響樂團,給我們吟詠了一首幻象的音詩。
在銅管悠緩的長線條與第一小提琴急促的短線條的畫布上,“畫家”卡姆的雙腳和身軀都紋絲不動,隻有他的手臂和雙手在潑墨揮毫。而當銅管在**處戛然而止,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盡情抒發,卡姆的所有動作都濃縮在了這一次的凝練中。他先用左手劃出一道弧線,就在你隨著卡姆的左手準備遐想的時候,卡姆忽然向空中激**地投出雙臂,那是所有小提琴不斷積蘊出來的霞光,也是噴薄欲出之後的萬丈光芒,僅僅這一個姿勢,卡姆、拉蒂交響和西貝柳斯就讓你一直沉寂的心不由自主地被激活,西貝柳斯的動機、拉蒂的印證、卡姆的結晶,這些洗練的典範,把列維坦的畫作深邃地複印在我的腦際,躍動於我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