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今年二月海丁克和芝加哥交響樂團帶來了精美的布魯克納《第七交響曲》之後,2009年春天北京跟布魯克納較上勁了,昨晚有卡姆與中國愛樂樂團的布魯克納“第四”,明晚是青年指揮馬可·巴利索托與國家交響樂團的布魯克納“第九”,有一些紛至遝來的意思,其實對於布魯克納的紀念來說,今年既不是他的逝世,也不是他的誕辰。
看過拿索斯國際唱片公司(NAXOS)出版的帶有數字影院係統(dts)音效的DVD之後,再聽任何一個版本的布魯克納《第四交響曲》的時候,都會受到其中湖光山色和歐式建築的來自影像上的影響,雖然昨晚大多數的目光都凝聚在卡姆的手勢裏,但是DVD裏的那些春草冬山與安放在聖弗洛裏安教堂地下室裏的布魯克納紫銅色棺槨的畫麵切換,卻引領我的思緒在舞台和畫麵之間往返穿梭,而卡姆的第二樂章讓我始終想著的就是那個棺槨之上已經凝固了的魂靈,能否被弦樂真情激活。
曾經做過芬蘭國家歌劇院樂團第一首席的奧科·卡姆昨晚在中山音樂堂的音樂會隻有一首曲目,據說上午排練時卡姆隻穿了一件短恤,他把每個樂章都摳得很細,我相信中國愛樂已經相當不錯的小提琴聲部自然逃不過卡姆在複述感情時的火眼金睛和那一雙靈敏的耳朵,小提琴是布魯克納《第四交響曲》裏僅次於圓號的表達,它們出色了,而圓號如若不失誤,這場演出就算成功。
借助於上周卡斯普契克濃淡有致的情感釋發的餘韻,一周之後的中國愛樂樂團沒有大起大落而保持了很好的演奏狀態,因為布魯克納《第四交響曲》的旋律太令人熟悉,稍有閃失就將暗淡上周的好評,本來想去看昨天排練的,後來還是作罷,那種固有的布魯克納式的情感還是通過卡姆的正式展現才最為恰當,在一個高超指揮的意識流裏,四個樂章都值得重點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