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虛靜聲希:音樂品鑒的樂趣

萊比錫對瓦格納的最大愧疚

字體:16+-

從2012年5月16日的今天開始直至瓦格納誕辰199周年的5月22日,“2012萊比錫瓦格納音樂節”將通過講座或音樂會等各種形式紀念在這裏出生的作曲家。萊比錫在瓦格納去世3年之後的1886年以重新開發的理由拆掉布呂爾(Bruhl)街3號瓦格納出生的4層樓房,不管是故意還是無意,其行為已成為這座城市永恒的愧疚和永久的傷痛。

兩年以前的一個清晨,按圖索驥試圖尋找那個從未在照片上看到過的故居,沿著路標前行走到路標不再指向的所在,本來覺得如願以償但眼前卻是一片剛剛形成廢墟的開闊地,當時我曾誤以為這是當代德國人的新罪,後來得知那幢建築並非毀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盟軍的轟炸,更不是類似當代梁思成故居的那種“保護性拆除”。在音樂家舊居保護的層麵,萊比錫不重視瓦格納的出生,就如同維也納不在乎勃拉姆斯的去世一樣令人惋惜。

近代或者現代史上的正義抑或異端的行為如今除了被褒揚就是被譴責,而沃爾夫·勒佩尼斯在其《德國曆史中的文化**》中所寫的“戰爭與文化、教育與毀滅、政治與詩歌、精神與暴力的緊密結合已經成為構建德國精神的一部分”的精辟見解,似乎可以為瓦格納故居的消亡找到某種托詞,也許由於作為瓦格納最主要精神歸宿的節日劇院僥幸躲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火的摧毀。拜魯伊特的瓦格納之聲每年都聲聲入耳,在節日劇院落成12年之後,瓦格納出生故居**然無存的既成事實並沒有引起時人的過多痛惜,但萊比錫由此少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舊址,雖然瓦格納的叔父阿道夫在市集廣場南側的住所目前是瓦格納家族唯一被保留下來的建築。但與巴赫和門德爾鬆相比,萊比錫目前所有對於瓦格納的紀念都是懺悔,是用行動為126年前的決定,給予精神性的賠償。1968年在故居原址上興建的霍爾滕(Horten)百貨連鎖店的牆壁上有一塊紀念牌,在瓦格納麵朝右側的側麵像下的文字寫著理查德·瓦格納在此處出生,而在兩德統一之後的瓦格納紀念年裏,這裏的建築物上經常張貼大幅印有“此地,瓦格納出生的住所,曾保留到1886年”,前幾年從樓頂還曾垂下巨幅的畫布,大字號的“理查德·瓦格納是萊比錫市民!1882年5月22日瓦格納在萊比錫誕生,這裏是他的故居”的字樣是理查德·瓦格納協會萊比錫分會印製的,萊比錫一直強調這裏是瓦格納的原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