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描寫馬勒的著述都側重他的勞作、他的鑒照、他的迥異、他的悲喜;他的呼風喚雨、他的靈魂之痛、他的沉思冥想、他的承前啟後;他猶太的原罪、他生活的巔峰、他指揮的顯赫、他旋律的預知……這些已經歸納了的和此處已經省略了的內容都合並構成了馬勒五十一載起伏的人生。維也納是馬勒打拚十年的地方,大部分書籍的描述都給人留下了一個錯覺,馬勒是一個工作狂,白天和夜晚他永遠都和歌劇院與指揮棒在一起,但他是一個居有定所的人,他既要滿足聽眾的聽覺,也有屬於自己的生活,指揮家兼作曲家日常起居的基點在哪裏呢?
感謝馬勒研究者林衡哲所著《西方音樂巨人——馬勒》一書,成為本文可資引用的主要參考,而目前相應的中文著述或文章都鮮有如此豐富的細節。
維也納主城區有一個與舒伯特音樂節舉辦地的地名完全一樣的施瓦爾岑貝格(Schwarzenberg)廣場,從這個廣場沿著有軌電車鐵軌步行不到五分鍾,就可以看見一棟五層樓的建築,它由維也納分離派的建築學家奧托·瓦格納設計並於1890年建成,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被稱為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風格的作品。建築的大門在側麵的奧恩伯格(Auenbruggre)街,門上的門牌提示這裏是奧恩伯格2號,一家旅行社的牌子貼在側麵的門柱,而我在豔陽之下找到這裏的目的是要近距離地看到那塊黑色的石牌,我相信凡是馬勒愛好者看到上麵德文的“古斯塔夫·馬勒1898—1909年擁有此宅”的字樣之後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心悸,因為它濃縮了很多逸事,這些逸事雖然不是主部主題而隻是起居錄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但它們很獨特,很別致,是一個指揮家婚後的故事,也是一個作曲家最本真的轉身。
在遷居到買下的這棟住宅的4樓之前,1897年2月1日,馬勒正式皈依天主教,這是他繼布拉格、布達佩斯和漢堡歌劇院之後為了入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的一個重大行動。改信天主教之後他如願以償地拿到了合同,1898年馬勒與照顧他生活的妹妹尤斯汀娜搬到了這裏,當時的馬勒很快樂,他每天都在固定時間到住宅附近的貝維迪爾宮的花園散步,從住宅走到花園最多隻要十分鍾,與後來馬勒和阿爾瑪經常圍繞環城大道的長度相比,這個距離微不足道,而我們可以從始終未能與馬勒發展成為戀愛關係的小提琴家娜塔莉·鮑爾·萊西娜的記載裏看出馬勒的快樂:“他高高舉起腳來,然後重重跺地,就好像馬兒踱步的姿勢。然後他會突然快速衝出,速度忽快忽慢,有時會拽住同伴的手或衣角,像野豬一般用腳掌使勁扒著地上的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