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虛靜聲希:音樂品鑒的樂趣

布魯克納的臨終小屋和馬勒的湖邊小屋

字體:16+-

1868年10月1日,44歲的布魯克納在好友相勸之下正式出任維也納音樂學院教授,到去世為止,布魯克納在維也納居住了28年,在維也納創作了從第二到第九的八首交響曲。

1891年,布魯克納從音樂學院退休之後獲頒維也納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他的最後一部交響曲此時已經斷斷續續譜寫了四年,因為不斷修改以前的作品,他的創作並非一氣嗬成,而導致時斷時續的另一個主因是腿部與腰部病痛的折磨。1895年7月,布魯克納遷居到貝維迪爾宮(以珍藏並展出克裏姆特《吻》的原作而聞名遐邇),主宮旁邊的管理員住宅,他的病痛並沒有好轉,直到1896年又開始恢複《第九交響曲》的作曲,據說1896年10月11日在臨終之前,布魯克納還在完善著第三樂章。

看過克裏姆特《吻》的原作回到酒店之後,我又一次折返到貝維迪爾宮找尋布魯克納的臨終小屋,在不清楚門牌號碼的情況下我用蹩腳至極的漢式英語到處詢問路人,但得不到一個準確的指引,就在準備放棄的時候,突然對麵平房的牆上折射出一道耀眼的光芒,仔細一看是一個塗有金粉字體的銘牌,當時我心裏一怔,尋覓了一個多小時,此時此刻莫非就是布魯克納終生篤信的上帝的感召,需要我就此止步?

如同第三樂章結尾部分瓦格納號吹奏出**之後的一抹靜謐的霞光,第三樂章的旋律在我的驚愕之中悄然回響,我在豔陽之下佇立了很久,直到頸部被曬到發熱,我知道,我夙願的音型終於完成了。

與尚未開放的布魯克納臨終小屋不同,位於施坦因巴赫的阿特湖畔有一間孤獨的作曲小屋隨時歡迎樂迷的到訪。

馬勒弟子瓦爾特第一次見到馬勒是在1894年6月29日的德國魏瑪,那是馬勒《第一交響曲》在1889年布達佩斯首演和1893年漢堡演出均告失敗、馬勒重新改編之後在“全德意誌音樂節”上的第一次演出,當時名字還是布魯諾·施萊辛格(Bruno Schlesinger)的瓦爾特隻有18歲,他坐在魏瑪國家劇院的座位上目睹了毀譽參半的演出過程,他渴望了解身為指揮家的作曲家豐富的內心世界,自此之後,瓦爾特走上了一條崇拜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