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舒伯特誕生的維也納故居院內一個長方形的中庭,推開樓外中間那一扇厚重艱澀的木門,就站到了舒伯特傳記的相關圖片中經常框定的位置,這個位置將兩側的兩層樓房連接起來形成中庭的中軸線。而所謂中庭,隻不過是一個十分質樸的院落,因為它是舒伯特的出生地,《天鵝之歌》裏那首《幻影》(Der Doppelganger)的歌詞寫著“夜已深沉,街道寂靜,在那邊的房屋裏住過我愛的人,很久以前她離開了城市,而那房屋依舊在那裏矗立”,依照這首歌詞的樂思不將其稱為院子而謂中庭,是為了表達一種詩意的懷念。
其實,從1797年1月31日在這裏出生一直到1801年秋天被父母帶走搬到另一處新購置的住宅,幼小的舒伯特隻在這裏住了4年,一個幼童對此不會留下任何記憶,而對後來到這裏參觀的人們來說也不會看到童年任何的蛛絲馬跡。所以,位於諾斯多弗街(Nussdorfer Strasse)54號的這棟極其普通的樓房現如今所具有的,主要是一種象征性。
200年前這個名為“天堂之門”(Himmelpfortgrund)的區域是維也納郊區(現在屬於維也納第九區),在1875年出生的奧地利畫家埃爾文·潘德爾(Erwin Pendl)的鋼筆畫中,樓門之外隻是一條很窄的街道,當時共有16戶人家住在這棟樓內,屬於舒伯特父母的房子有兩戶,2樓的一戶是起居室,1樓的一戶是身為小學教師的父親用來授課的教室。從2樓擺放著舒伯特使用過鋼琴的主房間走出來,一位麵龐初看感覺十分木訥的又酷似舒伯特的館員指著房門右手邊的廚房說,舒伯特就出生在這裏,當時天氣很冷,而灶台附近比較暖和些。
1912年,這棟建築被辟為舒伯特紀念館,此後陸續增添了很多與舒伯特有關的文物、畫像和器物,其中最著名的是作為舒伯特商標的那副鎳質的圓框眼鏡,圓框上的漆麵已經斑駁陸離,兩個玻璃鏡片也都從中間呈直線狀裂開,它被放在主房間的玻璃展櫃內。另外的展櫃置放了舒伯特的樂譜、少量的手稿以及舒伯特曾經使用過的吉他,為了讓展室不顯得空曠,牆壁上掛著舒伯特的父母、兄長等家族成員的油畫;舒伯特各個時期的肖像畫以及幾幅著名的與舒伯特有關的畫作。其中著名的一幅是1868年舒伯特去世40年後由畫家莫裏茨·馮·施溫特(Moritz von Schwind)所畫的素描《約瑟夫·馮·施鮑恩家的舒伯特之夜》,畫家站在坐著的淑女們的身後,畫中的主人雖然是坐在舒伯特右側的好友施溫特,但顯然在那個舒伯特之夜的人們是沉醉在琴聲的意境裏的,舒伯特不喜歡鋼琴的爆發力而傾向於琴音的詩情畫意,他說:“在我的彈奏下,鋼琴的音色就像歌聲般優美流暢”,在那個鋼琴製作水平已經美輪美奐登峰造極的時代,人們在房間裏注視著的,都是飄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