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虛靜聲希:音樂品鑒的樂趣

天地四季,咫尺天涯

字體:16+-

創造了天與地,也就是創世記,隻要有空氣,就會有四季。

無論我站在灰色外牆的樓房外麵還是內部,都強烈質疑眼前這座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兩層質樸之居豈能誕生兩部曠世傑作,那分明是一個不對稱的所在,窄小的空間不能帶來源源不斷的寬廣之氣,海頓《創世記》和《四季》的寬廣,唯有解釋為心境開曠,方能找到一個令自身信服的理由。

完成了白天對於音樂舊跡的探訪和拜望,我利用本應在晚上音樂會前夕小憩的三個多小時的間隙,手持一張維也納市區的詳圖向安娜尼斯酒店附近的海頓故居方向找去,幸得一位背著小提琴的女樂手細心而溫柔的指點,我折轉到1862年被改名為海頓街(Haydngasse),而翌日下午我又一次在音樂會的前夕來到這裏。兩側的各種私家車絲毫帶不來任何音樂家的啟示,前方的兩棵樹是這個街道上唯一可以稱為聳立的植物,也許這就是後人最恰當的紀念,兩部偉大的傑作,由海頓街19號門前兩棵栽植時間不長的樹木來象征。

大門緊閉,沒有一位遊客,更沒有茨溫格宮或者貝維迪爾宮表情嚴肅到極致的工作人員的監視與巡查,一個人走進海頓世界的那種奇妙感覺隻可遇而不可求,唯有躡手躡腳,才不會攪擾到海頓將要歇息的魂靈。看到展櫃裏擺放的1798年在此處完成的《創世記》手稿和1801年在此寫完並於1802年在萊比錫出版的第一版《四季》總譜的時候,兩眼的餘光正與窗外樓下的蓓蕾和鮮花疊映,在那個不大的園子裏踱步,就會直感《四季》裏那些不同的調性原來就是各色花蕾的縮影。

海頓晚年住在這裏的時候因為嚴重的關節炎隻能坐在家裏接待訪客,而最著名的音樂來賓有凱魯比尼、莫紮特的兒子和貝多芬等人。海頓曾為慶賀奧皇弗朗茨二世誕辰而譜寫了後來被確定為奧地利國歌的《天佑吾王弗朗茨》(Gotteerhalte Franzden Kaisei),臨終前他幾乎每天都在那架1796年由約翰·雅各布·科尼克(Johann Jakob Konicke)製作的鋼琴上彈奏此曲。海頓是在拿破侖軍隊攻陷維也納之後不久去世的,他不會想到在蘇格蘭教堂,他的葬禮上反複演奏莫紮特《安魂曲》的時候竟然站著很多喜歡海頓的法國兵,更沒有想到拿破侖在占領維也納之後會派士兵在自己住所的門前站崗。作為征服者的戰爭製造者可以所向披靡屠戮一切,但唯獨音樂的神聖,連希特勒都要畢恭畢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