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維也納貝維迪爾宮(Belvedere)展出的克裏姆特與埃貢·席勒畫作的數量相比,在僅有的兩幅卡爾·摩爾(Carl moll)的作品中,名為《黃昏》(Twilight)的一幅引致我駐足良久,用一種朦朧的視線站在一米開外把雙眼眯到最細,類似於在音樂廳裏清賞弦樂飄逸的時分閉上眼睛的那份美,當時我即刻內定,將“疏影橫斜水清淺”和“暗香浮動月黃昏”這兩種馬勒後來喜歡上的中國古韻分送給畫麵上我還叫不上名字的兩棵樹。與畫麵上那一排色調淡出的水木相比,左麵的一棵得益於來自夕陽的有限回饋,而右麵的一棵,不是伊人之戀更非隨緣而起,她得益於小舟淺艙裏來來去去多少位癡迷者的爭相圍繞,但最後依然人去艙空,水麵上印映的兩棵交疊的暗影是宿命,在我牽強附會的聯想中,如果一棵是馬勒,另一棵必然就是阿爾瑪了。
1892年,阿爾瑪50歲的父親辛德勒(Emil Jakob Schindler)在海島度假時突發腸梗阻而病故,作為辛德勒的學生與助手,摩爾第一時間來到阿爾瑪與父親居住在建於15世紀位於維也納森林的布蘭肯堡(Schloss Plankenberg),告訴阿爾瑪姐妹說“你們不再擁有父親了”。對當時的阿爾瑪來說,猶如馬勒《第六交響曲》第四樂章裏無情的重擊,阿爾瑪流下了與後來在聽馬勒“第六”時第一次因共鳴和感動而流下的同樣的淚水,從那時起,12歲的阿爾瑪自感失去了童年與少女的所有夢想。摩爾是阿爾瑪母親安娜的情人,他與安娜在辛德勒過世五年之後的1897年成婚,從而變成了阿爾瑪的繼父,但阿爾瑪卻想起了五年前告訴她父親死訊時摩爾帶給她的痛苦,又將母親現如今的“墮落”與兒時的苦楚串聯在一起,新怨舊仇,恨屋及烏,她對摩爾有一種累積而成的本能的抵觸與排拒,她認為生父是鍾表的發條(Mainspring),而摩爾隻是那個左右晃動的搖錘(pendulum),在作為奧地利最傑出山水畫大師的父親的光影之下,摩爾閃不出一點餘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