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上的刊物很少讓我震撼,但是2007年4月在南方航空的機內雜誌上看到許江的油畫,卻讓我驚詫,並為此目瞪口呆。
那些筆法粗劣的單色調,僅僅體現在一種孤傲的植物上,竟是沉悶的氣勢掀起厚重的悸動,質樸的土壤之上挺立著的原本應該燦爛的顏色,在畫布上卻大多呈示出了叛逆和單調的複辟。這些結果,導致我義無反顧地聯想到了被稱為《複活》的馬勒《第二交響曲》,於是,索爾蒂爵士的這個版本,為我的品賞習慣格外地斑駁出了美術上的理由。
寫此文的十幾天前我非常偶然地在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看到一個訪談節目,戴眼鏡的許江,作為中國美協副主席和中國美術學院的院長,他說他是在“對人的創意進行教育”,僅僅這一句經典的語句,便讓我對中國還有如此文化的院長萌發了濃烈的興致。許江的向日葵係列油畫,稱作《葵園十二景》,那是一些讓我的視線噴射出衝動和劇**的畫作,不亞於我每次聽馬勒“第二”的那些亢奮情緒,我毫不猶豫地感覺到,這就是我意識深處馬勒“第二”最合乎情理也最具象的寫實。
許江的《葵園十二景》,我以《秋風過》來聽第一樂章深沉悲壯的葬禮;以《回春塘》來聽第二樂章的青春氣息和第三樂章的詼諧情趣;以《水雲間》來聽第四樂章對於蔚藍天國的憧憬;以《落凰坡》來聽第五樂章帶有光輝的死亡的複活。
許江說過:“在跌入塵土的瞬間,我窺聽昔日和未來的濤聲。”我在他的葵園裏不止一次地看到了在時空裏穿梭著的氣魄的表達,盡管與馬勒的視角不同,但是,他們最大的相同就是他們的獨特,無論在畫筆上,還是在曲式上,都暗合了一種尖銳的和大手筆的苟同。
滄桑再如何演變也永遠都是滄桑,金黃色的世界觀在馬勒的音樂裏很少被體現,而許江的這些讓我稱之為“瘦葵”的形象,具有了矛盾、衝突、落寞和恐懼的觸目驚心,這是馬勒“第二”的救贖精神的序曲式的展示。也許可以用第一樂章裏的那些低音提琴和銅鑼的低沉去為解脫找尋遁詞,但卻總是不能恰如其分地折合成信服的公式,而在這些畫作嚴酷的對視裏,我卻雄渾並凝重得無地自容,許江,好像是專門為馬勒“第二”量身定做了,不然,它們的契合不會如此不約而同地如出一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