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初知道馬勒大約是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晚上聽完布隆姆斯泰特27年前指揮日本廣播協會(NHK)交響樂團演奏馬勒《第五交響曲》的實況錄音之後便努力搜尋舊時的記憶,應該是在1987或者1988年暫棲北京的青春歲月,那時旗幟鮮明地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運動的高峰已過,馬勒不像馬列那樣正宗和堂而皇之,卻在各種湧入的思潮之中獨樹一幟,與其他西方著作家與學術泰鬥們最大的不同,馬勒進入中國的方式不是著述而僅僅是姓名,雖然那時候隻能揣測且感受不到馬勒音樂的氣場,但現如今能夠聽到當時在東京的馬勒之聲,激活已經淡忘的彼時旨趣,對我來說竟是初春時節最大的撫慰。
布隆姆斯泰特2012年時已經85周歲,作為距今最近的馬勒演出,這位青春老匠2010年4月與NHK交響樂團演奏的馬勒“第九”肯定是一尊瘦削的雕像,雖然現場錄音尚未出版,但聽了1985年和相隔16年的2001年與NHK交響樂團的馬勒之後,我對它的期待之情油然而生。演奏《第五交響曲》第二年的1986年,布隆姆斯泰特被聘為NHK交響樂團的名譽指揮,這一迄今為止依然有效的“終身聘任”是情投意合的互信,而彼此的默契應被稱為範例。這位老者曾說NHK交響樂團“無論什麽曲目都極其認真,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樂團”,在他嚴格尊重樂譜精益求精的指揮棒下,NHK交響樂團的貝多芬、布魯克納和馬勒都成為亞洲之冠,而他所說的“沒有貝多芬,就不會有布魯克納,而沒有布魯克納,也不會有馬勒”的經典名句,如同布隆姆斯泰特與NHK交響樂團一脈相承的關係一樣,相信已在與NHK交響樂團的排練和演出之中得到深邃的體認。
2001年4月28日在NHK交響樂團第1432次定期音樂會上指揮演奏的《第四交響曲》基於嚴謹的基礎,前三個樂章裏的弦樂得到了充分的舒展,其細密的展延鋪成感染聽者的柔軟畫卷,尤其第三樂章漸進的層次感毫不鬆散,給人一種由表及裏的共融之感。NHK交響樂團2011年推出的“紀念NHK交響樂團85周年係列”中的這張唱盤,除了我感覺說明書中近藤憲一的文章對女高音中嶋彰子有過譽之詞之外,其他的精雕細刻都可圈可點,堪稱亞洲的馬勒名盤。